雙語對照
請選擇想對照的語言:
左邊的語言:    右邊的語言:   

Tt.梅梗的母語為繁體中文,若文章有疑義,請以繁體中文為主。
Tt.梅梗的母語為繁體中文,若文章有疑義,請以繁體中文為主。

2016年03月24日 (四) 00:00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中的「羅馬之惡」-援例與說服力

語言: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批評《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本書,而是希望籍著書中關於「羅馬之惡」的論述,談談寫作時的援例與做為讀者時,看待引用的例子時所要注意的事。

一、《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的主題-「廣納性」與「窄取性」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大致上花了半本書以上的篇幅在談「廣納性」制度與「窄取性」的制度,並且從歷史上的許多國家或文化的發展情況,來解釋這兩種性質不同的制度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關於「廣納性」制度與「窄取性」的制度,簡單來說,「廣納性」制度是鼓勵創意,這種性質的體制下,有創造力的人們得以發展,它給予社會有貢獻的人相稱的回報,而不因種族、家世、資本而有所差異,進而使每個人自願全力去創造,從而帶動社會進步;「窄取性」的制度則相反,它重視的保護特定少數人的即得利益(例如國王、領主),然後迫使多數人工作,並交出大部份的生產成果給特定的少數人(例如殖民主義),這種性質的體制使得創造力被壓抑,因為大部份的成果被他人奪取,使人們不願意提高效率創造成果,從而使社會退步終至滅亡。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繁體中文版書籍封面 ©衛城出版)


  該書的作者認為,政治與經濟不應分開來談,一但分開來談,很多現象就會變得無法解釋。

  這本書也以這個觀念為核心,分析了古羅馬敗亡的原因,由於我對於古羅馬史稍有涉獵,我同意古羅馬的敗亡也可以用「窄取性」與「廣納性」這個概念來分析,但是該書的作者援例的內容,卻與我所知道的歷史大有落差,使得我想寫這篇文章。

二、從古羅馬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說起

  古羅馬從西元前29年左右起,被史學家們認為古羅馬從「共和體制」轉變成「專制帝政」,雖然名為「帝制」,但其實古羅馬的「皇帝」和許多國家的「國王」或「皇帝」的概念並不相同,它在體制的表面上,並不像中國唐朝以後的皇帝那樣,可以下一道道聖詣,然後下面的人就必須照辦,皇帝凌駕於法律之上想做什麼都可以,相反的,古羅馬漫長的歷史中,元老院議會一直都存在,古羅馬的「皇帝」沒有聖詣、當時也沒有人認為他們是(專制君主式的)皇帝,這些「皇帝」多半以「首席公民」自居,他們同樣要被元老院質詢,也無法完全無視國家法律,想要提出新法案一樣必須經過元老院。

  那為什麼古羅馬的這個時期,還是被認為具有高度的「專制」性質呢?關鍵在於「制度」是死的,但「運用」的人是活的,隨著古羅馬的領土擴大,早期事事請示位於羅馬城元老院的決策方式漸漸不適用,因為當時的訊息傳遞方式主要還是使用馬匹,這使得某些離羅馬城較遠的地區訊息傳到羅馬時,往往已經過了幾個月,而失去時效性,加上議會的決策常常因為意見一直無法統一,而使得整個國家的效率變得緩慢,加上元老院議員的既得利益與一般平民間複雜的利害關係,使得許多政策改革難以執行,最終造成了人民對於強而有力的單一領導者的渴望。

  話雖如此,古羅馬人對於「專制」、「獨裁」、「(專制君主式的)皇帝」這樣的概念還是很敏感的,奧古斯都的養父凱撒曾在鬥技比賽表演的公開場合被群眾稱為「皇帝」,凱撒回答說:「我不是皇帝,我是凱撒。」,但由於當時凱撒雖然沒有廢除每年選出兩人執政官的體制,卻使自己擁有特權,兩名執政官中的其中一人必為凱撒,並且原本執政官互有否決權,但此時已變成僅有凱撒有否決權,這意味著凱撒擁有絕對的行政權,變成以共和形式存在的實質專制,這帶來了多數元老院議員的不安,最終造成了凱撒被暗殺。

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的畫像:第一城門處之著名銅像的仔細描繪 ⓪公有領域)

  奧古斯都恐怕記得這個教訓,所以在凱撒之後的他宣稱「恢復共和體制」,由於他在與安東尼的內戰中取得勝利,本身的實力足以使他當選二名執政官中的其中一名,並且能夠持續連任,之後他又陸續修改法案,其中一項是元老院議員的選舉制度與員額,這一系列的調整,使得奧古斯者可以考核想進入元老院的人是否適合擔任議員(等於他獲得了元老院議員的人事權,可以決定誰能當議員,進入元老院的議員,自然漸漸都變成他的人馬),同時另一項改革則是由於當時元老院議員依規定必須輪流派發到各個屬省去任職一年,雖然同樣名為屬省,但邊境前線的屬省與一般的屬省大為不同,邊境的屬省不但需要帶兵指揮作戰,而且由於作戰需要不斷消耗資源,使得這些前線屬省多半不富裕,進而稅收較少,做為屬省總督能撈到的油水自然也比較少,相反的,一般屬省不但不用帶兵作戰,稅收也較多,這使得大部份的元老院議員都不太喜歡前往前線屬省赴任,奧古斯都看清了元老院議員的這種心態,便提案前線屬省統一由奧古斯都(這位執政官)來管理,元老院議員自然歡迎這個提案,於是奧古斯都便等於取得了全國大部份的軍事權力。

  奧古斯都的行動一切合法,但他取得了元老院議員的考核權與全國的軍權,最終使得整個元老院與國家軍隊表面上屬於國家,但實際上是聽命於他一人,因此歷史學家們多半稱這個時期為專制的「帝政時代」。

三、專制帝政就代表高度的榨取性嗎?

  書中有個名詞叫「開明專制」,事實上我覺得用來形容奧古斯都,乃至於稍後會談到的台伯留都是非常適合的,古羅馬的這個時期階級流動是容易的,一個奴隸可以達成一些條件而成為「解放奴隸」獲得自由,而「解放奴隸」又可以達成一些條件成為「公民」,此外,古羅馬的「奴隸」並不是一個做苦工的形象,在古羅馬,奴隸的定義是「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人」,所以,奴隸事實上也有薪水、也可能是高智識份子、像是醫師或老師,只是他們必須隸屬於特定人士,為特定人士工作,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特定人士就會虐待這些「奴隸」,國家同樣有一些法律來防止這類虐待,在奧古斯都的時代,還增加了一些奴隸解放的法,例如「奴隸解放稅」,只要一個奴隸能夠證明自己可以有獨立的經濟生活能力,繳得起這個稅(所得5%),便得取得自由資格,若能再存到三萬塞斯泰契斯銅幣(軍團兵退職金的2.5倍),便能成為羅馬公民。

  在種族問題上,古羅馬隨著領土擴大,自然國內會有各種人種,從非洲人到埃及人,從高盧人到希臘人都有,在多種族的環境下,必然會有許多衝突,其中問題最大的,便是希臘人與猶太人的衝突,在奧古斯都與台伯留的時代裡,他們都盡力的在尊重與平衡兩者間的文化宗教差異下,使他們取得平等的權利,以減少衝突。

  我認為這些都是符合廣納精神的--多元的文化與階級流動的可能性,使人們更願意努力從事創造行為。

四、《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中有問題的援例

  前面大致提了古羅馬帝政初期的概況,我們來看看該書中如何形容這段時期:

  「衰亡的源頭至少可以回溯到奧古斯都取得大權,啟動了讓政治制度變得更具榨取性的改變,這些改變包括軍隊的結構,使『脫離』行動變得毫無可能,因而除去了讓一般羅馬人擁有政治表述權的關鍵因素。」


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軍裝雕像,由Till Niermann-自己的作品,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88210)

  這裡的「脫離」行動指的可能是「罷兵」,也就是軍隊集體拒絕出動,事實上當時因為領土廣大兵源不足的原故,軍隊結構的改變,多半是往吸引人們當兵的方向發展, 提高了軍隊的待遇,自然也就沒有「罷兵」的發生,事實上在往後更加專制的年代裡,反而發生了罷兵行動,最著名的當屬西元232年派駐敘利亞的軍團的罷兵事件,當時的皇帝亞歷山德爾,在權力上比起奧古斯都或台伯留,都有著更高度的的專制力,這時候的皇帝,幾乎已不怎麼在意元老院的想法了。此外,奧古斯都時代的元老院議會並不是因為畏懼奧古斯都的軍事武力而不敢做政治表述,前面提過奧古斯都取得軍事權力的原因,一部份是來自於前線屬省沒有油水,元老院議員不喜歡赴任,事實上他們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奧古斯都獨攬軍事的危險性,再者,原本元老院開會的內容民眾是不得而知的,凱撒開放了原本不開放一般人使用的「公文書庫」,不僅公開,還命人抄寫並加以出版,後來又開辦《日報》與《元老院議事報》,使得元老院的開會內容被公開,並且張貼於公共場所,這種「公開透明」的做法當然讓元老院不舒服,到了奧古斯都,並沒有廢止這種做法,但他不再公開張貼(算是為了討好元老院),而是交由「公文書庫」保管,一般想看的人仍然可以自由查閱,我認為這種資訊公開交流的精神,也相當具有廣納性質。

  「不久後禁衛軍本身也變成決定誰可以當皇帝的重要掮客,通常透過非和平的手段如內戰和陰謀。」


  這段描述對禁衛軍有點誤會,古羅馬的「皇帝」是終生制的,這確實是具有「榨取」性體制的精神,但事實上禁衛軍並不能決定誰可以當皇帝,不過由於他們近身保護皇帝,所以自然也容易暗殺皇帝,從這點來說,禁衛軍可以決定誰「不適合」當皇帝,古羅馬早期的「皇帝」過得一點也不奢華,常常是公務繁忙戰事不斷,是個責任重大的勞苦職位,而且在馬庫斯.奧理略之前,「皇帝」的產生並非世襲制的,通常是在「皇帝」的生涯中,選擇適合的人成為「養子」,這個「養子」隨時可以換人,若未指定,則由元老院推選之,因此並沒有像中國古代那樣,為了獲得「太子」之位,取得繼承權的爭奪戲碼,在台伯留之後的卡利古拉便是元老院選出來的,但是這位卡利古拉也許是受了年幼時來自東方專制君主國家的朋友所影響,認為最高領導人必須奢華有派頭,上任後辦了一個長達七個月的慶典,舉國同歡,後來造成國庫空虛,他又無力處理,終致民不潦生,古羅馬此時沒有換掉「皇帝」的手段,因為皇帝是終生制的,於是在其上任的第四年,卡利古拉被禁衛隊的兩名大隊長暗殺,這兩名隊長事後被判刑,從容就死。

  這段援例描述或許可以用於西元三世紀,古羅馬滅亡前的混亂時局,當時在73年內換了22名皇帝,而且大部份都是遭到謀殺,但在此之前的古羅馬,並沒有這種現象,而且三世紀的「謀殺」現象的原因複雜,並不是皇帝擁有禁衛軍這一制度造成的那麼單純。

  雖然奧古斯都「除去了讓一般羅馬人擁有政治表述權的關鍵因素。」,但這並不是來自於其武力的威脅,而是他利用一些方式,使自己在「合法」的前提下,大家又都聽命於他而已,我不否認這是一種「專制」,但我覺得說奧古斯都開始讓制度轉向是榨取性是有失公允的,也不應把三世紀的混亂算在奧古斯都頭上,只因為他創立了禁衛軍。

  我認為這樣的援例不具說服力,可能不足以支持他的論點。

五、《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中錯誤的援例

  「在西元十四年繼承奧古斯都的皇帝台伯留(Tiberius)廢除了平民會議,並將其權力轉移給元老院。羅馬公民現在失去了政治上的發言權,換得的是免費小麥發放,以及後來增加的橄欖油、葡萄酒和豬肉,並可享受競技場和格鬥士比武等娛樂」


台伯留
(台伯留頭像 ⓪公有領域)

  首先,台伯留並沒有廢除平民會議,也沒有將其權力轉移給元老院,他只是把平民大會的選舉場地轉到元老院之中,公民仍然具有投票權,只是失去了看熱鬧的機會,因為在此之前,選舉活動多半由參選者贊助雜技團,免費招待有投票權者參觀,此外便是動員拉票,有些甚至直接以金錢買票,這項改變使得元老院議員們得以「省錢」,對於公民來說,則是少了一年一度的「買票收入」及免費看表演的機會,這項政策確實可能強化元老院的權力,減弱平民的權力,但事實上羅馬公民上並沒有失去政治上的發言權。

  至於說台伯留以免費小麥發放及競技場活動討好平民,藉此粉飾奪取平民權利的情況,也與事實相反,關於免費小麥發放這件事,必須從「小麥法」談起。

小麥法

  「小麥法」是一項社會福利,雖然無可否認,這項法案確實也被拿來當作政治籌碼來使用,但若是仔細了解法案的內容與演變,就會發現,這確實是一項能夠穩定社會基礎的福利政策。

小麥
(小麥顆粒,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6008)

  這項政策規定,凡是居住於羅馬首都的公民,除了女人與兒童之外,均有領取資格,每月每人可以領取五墨狄斯(約30公斤)的小麥,這項政策並不排富,也就是元老院議員或騎士階級都可以領取,只是這項申請的過程相當漫長繁瑣,而且必須和平民與解放奴隸一起在馬爾斯廣場排隊,並忍受路過親友的眼光,這使得富人一般不會去申請領取這項福利。

  這項法案並不是從台伯留開始的,「小麥法」始於西元前124年左右的共和時期,由格拉古兄弟中的弟弟所提出,到台伯留的時代,已經延續了一百五十年之久,台伯留只是沒有更動這項政策,所以說他利用這項政策收買人心是不正確的。

  再者就算是收買人心,是這項政策真能達到收買人心的效果嗎?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還有提到:

  「許多羅馬公民不需要工作:他們仰賴政免費發放的物資過生活。」

但這是否與事實相符,我們需要考慮「小麥法」發放的份量。

  究竟每月五墨狄斯的份量能讓一個人過怎麼樣的生活呢?一個月三十公斤,表示一天大約有一公斤的小麥可以使用,一公斤的小麥大約可以提供二千大卡的熱量,如果是一個單身漢,大概足以足飽,但若有老婆小孩,由於女人與兒童沒有支領資格,所以二千大卡就變成三個人分,那就變成只能勉強不餓死,再者,發放的小麥似乎是已經去殼但尚未磨粉的麥穗,所以要變成可以食用,其實還是需要磨粉及燃料等費用,此外穿衣與房租等等亦是生活開支,只領取「小麥法」過生活,不但不是舒適愜意,只吃小麥還可能營養不良,所以,這項政策只是國家保障不讓人民餓死罷了,要活得好,還是必須去工作,隨著羅馬國家經濟力的提升,類似的政策也擴及屬省,相較於中國歷朝歷代均有多次饑荒的記錄,廣大的羅馬國在數百年來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饑荒,可能即是拜這項政策之賜,但這實在不是什麼可以不需要工作就能過好日子的政策。

小麥製品
(小麥製品 ⓪公有領域)

台伯留對於競技場和格鬥士比武等娛樂的態度

  由於前任奧古斯都發動大量的公共建設以及邊境大幅擴大的軍事費用,使得台伯留接手的羅馬帝國財政相當緊張,健全財政成為首要任務,因此,他檢討了國內一些非必要的「浪費」支出,進行了一連串不討喜的緊縮政策,其中一項便是不再贊助競技比賽之類的娛樂,這使得國內相關的娛樂大幅減少,當然也引起相當程度的民怨,與援例中指出台伯留以競技活動爭取支持的情況大大相反。

六、《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中將不可靠的逸聞當作可靠的史實作為的援例

  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中,提到了一段台伯留害怕「創造性破壞」的例子:他引用了與台伯留同時代的作家普林尼(Pliny the Elder)著作中的描述:

  「在台伯留皇帝統治的時代,有一個人發明了打不破的玻璃,將它獻給皇帝,並期待獲得一筆大賞賜。他展示自己發明,台伯留問他是否告訴過任何人。當那個人回答沒有後,台伯留下令將他拖出去處死,說『免得黃金變得像泥土那樣沒價值』。」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的作者從這段描述中得到兩個結論:一是這個發明者沒打算創業,只想見皇帝拿賞賜,表示羅馬政府控制了科技,二是台伯留很樂意摧毀那項創新,因為它會帶給經濟不利的影響。

  僅管由故事中得到的結論相當合理,但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可靠呢?

Pliny the Elder
(普林尼(Pliny_the_Elder)畫像 ⓪公有領域)

  首先,台伯留去世於西元37年,而普林尼出生於西元23年,所以台伯留去世時他才14歲,不可能直接接觸得知這個事件,所以,他應該是聽當時代的街頭巷議得知此事,再者,由於前述台伯留的不討喜政策,所以當時首都圈羅馬對他的風評很不好,元老院議員也都很討厭他,這使得他在近千年的史書中都有不好的名聲,直到十九世紀考古學越來越發達,許多出土的證據(例如屬省的碑文等其他地區的著作)才為他平反。

  撇開許多史書給他的不佳風評,我們不該以人廢言,所以我們可以從其他的部份來檢驗這個故事的可靠性,前面提過,古羅馬的「皇帝」與東方的專制君主並不一樣,他沒有呼風喚雨的能力,國家法律與元老院對其仍然具有一定牽制力,並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可是這個故事卻充滿了東方專制君主的色彩,這位發明家與其去找台伯留,希望台伯留給他錢,去說服元老院議員投資他或通過法案取得特權恐怕是比較實際的方式,此外,台伯留這樣隨便把人拖出去殺掉,以當時他受討厭的程度,恐怕一下子就傳出去,然後變成元老院政治鬥爭的把柄,只是一個「創新」的玻璃,台伯留沒必要冒這種風險殺人,並且古代羅馬的工程技術是數一數二的,從下水道工程到引水道,從道路到橋樑都有領先當時其他地方的技術,僅是打不破的玻璃的發明是否足以造成「黃金變得像泥土那樣沒價值」恐怕有待商榷,這個發明家的行為與台伯留處死他決定,實在不太可靠。

七、援例的目的

  援例的目的之一,便是使論述更有說服力。

  有一種援例是推理性的,它假設一種情境,並推理這種情境的發展,讓人覺得這種情境在某種條件下確實有可能發生,進而增加論述的說服力,例如寓言故事。

  另一種援例則是舉現實或歷史上的真實事件,以理論加以分析,差不多是把理論與現實做一個對照,用以證明自己的理論是符合現實的,進而增加說服力。

  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書中羅馬之惡的章節裡,主要是用第二種援例方式,這種援例方式,事件的真實可靠就變得重要,因為一但故事不真實,就等於否定了自己的理論符合現實,僅管由故事中得到的結論可能相當合理,但當這個故事是不可靠時,雖然不影響理論的說明,卻會降低理論的說服力。

  這本書裡對於古羅馬的援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他是「概略性」的描述,但古羅馬歷史長達八百年,其間經歷了多次的社會變革與體制變化,但書中一概而論的方式,便發生了許多張冠李戴的現象,例如「增加的橄欖油、葡萄酒和豬肉,並可享受競技場和格鬥士比武等娛樂」這段並不是台伯留任內發生的,而是在他下一任的卡利古拉(Caligula)所做的事,但卡利古拉的任期只有四年,他之後的數個皇帝馬上調整了政策,而羅馬五賢帝的最後一位,馬庫斯奧里略被認為是:

「止住羅馬帝國的衰頹,但他們無法或不願意解決根本的制度問題。這些皇帝都未曾提議放棄帝制,或重新創造像羅馬共和那樣有效的政治制度。」


這樣的論述同樣有問題,因為羅馬的帝制在當時的人眼中其實很「微妙」,當時的人可能認為羅馬仍然是共和制,而羅馬之所以會放棄西元前的「共和制」轉為此時的「帝制」就是因為「共和制」對於領土變大的羅馬帝國已經不有效,因此他們才不斷的嘗試各種政治改革,書中提到「奧里略如此成功」,這幾乎讓我感受到作者對於台伯留與奧里略的偏見,事實上,奧里略之前的「皇帝」並非世襲,自奧里略之後才變成世襲,在我看來,奧里略才是讓羅馬帝國進入「榨取」體制的根源,當然我這種想法並不主流,因為大體來說,台伯留是暴君、奧里略是賢帝的看法還是比較普遍被接受。

  而當援例講的好像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確讓人發現其實並不真實可靠時,人的直覺很容易去否定其論述,並且開始質疑其他援例的可靠性,當然,這種以偏概全並不是一個良好的態度,如果僅僅因為我剛好對古羅馬史略有涉獵而否定了該書在其他部份以羅馬史以外的歷史的例子,那反而無助於對書中內容的吸收,但人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陷入這種心理狀態:因為一句實話而相信其他的謊話也是實話,或因為一句謊話而懷疑其他的實話也是謊話,由於人們很難避免這種心理,所以援例時更應該慎重,而不是為了增加說服力,去使用不可靠的例子。 

八、為什麼比起戴倫與詹姆斯,我更相信塩野七生

  關於羅馬之惡的描述,比起《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的兩位經濟學系與政府學系的作者,我更相信長年研究羅馬史的日本作家,理由何在?

  大概就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吧」,塩野七生是花了十多年在研究羅馬史上的作家,僅管她似乎是在學術體系之外,但也是有獲頒過義大利國家功勞勳章,就算沒有權威性不是什麼有名的大學者,我想也不是一般人了,至於戴倫與詹姆斯,他們有各自的專精項目,而一個人的生命時間有限,我想他們專精於研究羅馬史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但就算低,也不可以人廢言,這種判斷方式,多少有點迷信權威的感覺,除了「是誰說的」的這個部份之外,另一個部份就是塩野七生寫的是一整部古羅馬歷史,這使得其中的脈絡較為完整,我們可以有更多線索去比對其中有無矛盾之處,進而判斷其合理性與可靠度,因此就羅馬歷史描述的部份,我判斷塩野七生對於羅馬相關的說法應是比較可信的。

九、結語

  這世界上的學科可以分為「權威說的算」的學科和「權威隨時會被挑戰」的學科,前者最典型的就是「法律」,法律是人定的,當某條法律有爭議時,就會是某個「權威」人士說的算,他的見解就代表「正確」,後者的學科就多了,大部份的「自然科學」幾乎都是,這種學科看的是「證據」,是真正可以做到「事實勝於雄辯」的學科,至於「歷史」這種以往只能藉助過去(權威)史家記載的人文「科學」,隨著考古學與現代科技的的發展,似乎也漸漸的往「權威隨時會被挑戰」的方向發展。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的作者分別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及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而這本書也被六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數名政治經濟領域的學者推薦,面對這一群權威,做為一個普通人,要寫這種帶有一點挑毛病挑戰意味的文章(而且公開放在網路上),還真是讓人無比恐懼,好在笛卡爾(René Descartes)告訴我們不管什麼權威說的話都要懷疑,即然有這位先賢(和塩野七生)罩著,那麼我就放膽來寫了。

  雖然這篇文章指出了這個部份關於羅馬史描述不可靠的部份,但並無損於這本書想要論述的內容,我個人是相當推薦《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本書的。

------------參考資料------------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著 吳國卿、鄧伯宸譯 衛城出版2013
有沒有XXX的八卦 鄭立著 逗點文創結社出版2015
羅馬人的故事III勝者的迷思 塩野七生著 林雪婷譯 三民出版2008
羅馬人的故事V凱撒時代(盧比孔之後) 塩野七生著 黃紅杏譯 三民出版2008
羅馬人的故事VI 羅馬和平 塩野七生著 張麗君譯 三民出版2008
羅馬人的故事VII惡名昭彰的皇帝 塩野七生著 彭士晃譯 三民出版2008
羅馬人的故事VIII危機與克服 塩野七生著 鄭維欣譯 三民出版2010
羅馬人的故事X條條道路通羅馬 塩野七生著 鄭維欣譯 三民出版2008
維基百科:Pliny the Elder(普林尼) 條目

回 學術淺談 分類

標籤: 歷史
同分類上一篇: 賽局理論與制約學習理論-違規停車是怎麼學會的?
同分類下一篇: 唱衰的烏鴉嘴-悲觀預言總成真?
延伸閱讀:
2014-07-17  心有靈犀
2017-08-24  古羅馬大道與台灣中投公路



學術淺談 / 人氣(102) / 回應(0)


2016年03月24日 (四) 00:00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的「罗马之恶」-援例与说服力

语言: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这篇文章并不是要批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这本书,而是希望籍著书中关于「罗马之恶」的论述,谈谈写作时的援例与做为读者时,看待引用的例子时所要注意的事。

一、《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主题-「广纳性」与「窄取性」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大致上花了半本书以上的篇幅在谈「广纳性」制度与「窄取性」的制度,并且从历史上的许多国家或文化的发展情况,来解释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制度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关于「广纳性」制度与「窄取性」的制度,简单来说,「广纳性」制度是鼓励创意,这种性质的体制下,有创造力的人们得以发展,它给予社会有贡献的人相称的回报,而不因种族、家世、资本而有所差异,进而使每个人自愿全力去创造,从而带动社会进步;「窄取性」的制度则相反,它重视的保护特定少数人的即得利益(例如国王、领主),然后迫使多数人工作,并交出大部份的生产成果给特定的少数人(例如殖民主义),这种性质的体制使得创造力被压抑,因为大部份的成果被他人夺取,使人们不愿意提高效率创造成果,从而使社会退步终至灭亡。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繁体中文版书籍封面©衛城出版)

  该书的作者认为,政治与经济不应分开来谈,一但分开来谈,很多现象就会变得无法解释。

  这本书也以这个观念为核心,分析了古罗马败亡的原因,由于我对于古罗马史稍有涉猎,我同意古罗马的败亡也可以用「窄取性」与「广纳性」这个概念来分析,但是该书的作者援例的内容,却与我所知道的历史大有落差,使得我想写这篇文章。

二、从古罗马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说起

  古罗马从公元前29年左右起,被史学家们认为古罗马从「共和体制」转变成「专制帝政」,虽然名为「帝制」,但其实古罗马的「皇帝」和许多国家的「国王」或「皇帝」的概念并不相同,它在体制的表面上,并不像中国唐朝以后的皇帝那样,可以下一道道圣诣,然后下面的人就必须照办,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想做什么都可以,相反的,古罗马漫长的历史中,元老院议会一直都存在,古罗马的「皇帝」没有圣诣、当时也没有人认为他们是(专制君主式的)皇帝,这些「皇帝」多半以「首席公民」自居,他们同样要被元老院质询,也无法完全无视国家法律,想要提出新法案一样必须经过元老院。

  那为什么古罗马的这个时期,还是被认为具有高度的「专制」性质呢?关键在于「制度」是死的,但「运用」的人是活的,随着古罗马的领土扩大,早期事事请示位于罗马城元老院的决策方式渐渐不适用,因为当时的讯息传递方式主要还是使用马匹,这使得某些离罗马城较远的地区讯息传到罗马时,往往已经过了几个月,而失去时效性,加上议会的决策常常因为意见一直无法统一,而使得整个国家的效率变得缓慢,加上元老院议员的既得利益与一般平民间复杂的利害关系,使得许多政策改革难以执行,最终造成了人民对于强而有力的单一领导者的渴望。

  话虽如此,古罗马人对于「专制」、「独裁」、「(专制君主式的)皇帝」这样的概念还是很敏感的,奥古斯都的养父凯撒曾在斗技比赛表演的公开场合被群众称为「皇帝」,凯撒回答说:「我不是皇帝,我是凯撒。」,但由于当时凯撒虽然没有废除每年选出两人执政官的体制,却使自己拥有特权,两名执政官中的其中一人必为凯撒,并且原本执政官互有否决权,但此时已变成仅有凯撒有否决权,这意味着凯撒拥有绝对的行政权,变成以共和形式存在的实质专制,这带来了多数元老院议员的不安,最终造成了凯撒被暗杀。

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的画像:第一城门处之著名铜像的仔细描绘 ⓪公有领域)

  奥古斯都恐怕记得这个教训,所以在凯撒之后的他宣称「恢复共和体制」,由于他在与安东尼的内战中取得胜利,本身的实力足以使他当选二名执政官中的其中一名,并且能够持续连任,之后他又陆续修改法案,其中一项是元老院议员的选举制度与员额,这一系列的调整,使得奥古斯者可以考核想进入元老院的人是否适合担任议员(等于他获得了元老院议员的人事权,可以决定谁能当议员,进入元老院的议员,自然渐渐都变成他的人马),同时另一项改革则是由于当时元老院议员依规定必须轮流派发到各个属省去任职一年,虽然同样名为属省,但边境前线的属省与一般的属省大为不同,边境的属省不但需要带兵指挥作战,而且由于作战需要不断消耗资源,使得这些前线属省多半不富裕,进而税收较少,做为属省总督能捞到的油水自然也比较少,相反的,一般属省不但不用带兵作战,税收也较多,这使得大部份的元老院议员都不太喜欢前往前线属省赴任,奥古斯都看清了元老院议员的这种心态,便提案前线属省统一由奥古斯都(这位执政官)来管理,元老院议员自然欢迎这个提案,于是奥古斯都便等于取得了全国大部份的军事权力。

  奥古斯都的行动一切合法,但他取得了元老院议员的考核权与全国的军权,最终使得整个元老院与国家军队表面上属于国家,但实际上是听命于他一人,因此历史学家们多半称这个时期为专制的「帝政时代」。

三、专制帝政就代表高度的榨取性吗?

  书中有个名词叫「开明专制」,事实上我觉得用来形容奥古斯都,乃至于稍后会谈到的台伯留都是非常适合的,古罗马的这个时期阶级流动是容易的,一个奴隶可以达成一些条件而成为「解放奴隶」获得自由,而「解放奴隶」又可以达成一些条件成为「公民」,此外,古罗马的「奴隶」并不是一个做苦工的形象,在古罗马,奴隶的定义是「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人」,所以,奴隶事实上也有薪水、也可能是高智识份子、像是医师或老师,只是他们必须隶属于特定人士,为特定人士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特定人士就会虐待这些「奴隶」,国家同样有一些法律来防止这类虐待,在奥古斯都的时代,还增加了一些奴隶解放的法,例如「奴隶解放税」,只要一个奴隶能够证明自己可以有独立的经济生活能力,缴得起这个税(所得5%),便得取得自由资格,若能再存到三万塞斯泰契斯铜币(军团兵退职金的2.5倍),便能成为罗马公民。

  在种族问题上,古罗马随着领土扩大,自然国内会有各种人种,从非洲人到埃及人,从高卢人到希腊人都有,在多种族的环境下,必然会有许多冲突,其中问题最大的,便是希腊人与犹太人的冲突,在奥古斯都与台伯留的时代里,他们都尽力的在尊重与平衡两者间的文化宗教差异下,使他们取得平等的权利,以减少冲突。

  我认为这些都是符合广纳精神的--多元的文化与阶级流动的可能性,使人们更愿意努力从事创造行为。

四、《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有问题的援例

  前面大致提了古罗马帝政初期的概况,我们来看看该书中如何形容这段时期:

  「衰亡的源头至少可以回溯到奥古斯都取得大权,激活了让政治制度变得更具榨取性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军队的结构,使『脱离』行动变得毫无可能,因而除去了让一般罗马人拥有政治表述权的关键因素。」


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军装雕像,由Till Niermann-自己的作品,创用CC 姓名标示-相同方式分享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88210)

  这里的「脱离」行动指的可能是「罢兵」,也就是军队集体拒绝出动,事实上当时因为领土广大兵源不足的原故,军队结构的改变,多半是往吸引人们当兵的方向发展, 提高了军队的待遇,自然也就没有「罢兵」的发生,事实上在往后更加专制的年代里,反而发生了罢兵行动,最著名的当属公元232年派驻叙利亚的军团的罢兵事件,当时的皇帝亚历山德尔,在权力上比起奥古斯都或台伯留,都有着更高度的的专制力,这时候的皇帝,几乎已不怎么在意元老院的想法了。此外,奥古斯都时代的元老院议会并不是因为畏惧奥古斯都的军事武力而不敢做政治表述,前面提过奥古斯都取得军事权力的原因,一部份是来自于前线属省没有油水,元老院议员不喜欢赴任,事实上他们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奥古斯都独揽军事的危险性,再者,原本元老院开会的内容民众是不得而知的,凯撒开放了原本不开放一般人使用的「公文书库」,不仅公开,还命人抄写并加以出版,后来又开办《日报》与《元老院议事报》,使得元老院的开会内容被公开,并且张贴于公共场所,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当然让元老院不舒服,到了奥古斯都,并没有废止这种做法,但他不再公开张贴(算是为了讨好元老院),而是交由「公文书库」保管,一般想看的人仍然可以自由查阅,我认为这种信息公开交流的精神,也相当具有广纳性质。

  「不久后禁卫军本身也变成决定谁可以当皇帝的重要掮客,通常透过非和平的手段如内战和阴谋。」


  这段描述对禁卫军有点误会,古罗马的「皇帝」是终生制的,这确实是具有「榨取」性体制的精神,但事实上禁卫军并不能决定谁可以当皇帝,不过由于他们近身保护皇帝,所以自然也容易暗杀皇帝,从这点来说,禁卫军可以决定谁「不适合」当皇帝,古罗马早期的「皇帝」过得一点也不奢华,常常是公务繁忙战事不断,是个责任重大的劳苦职位,而且在马库斯.奥理略之前,「皇帝」的产生并非世袭制的,通常是在「皇帝」的生涯中,选择适合的人成为「养子」,这个「养子」随时可以换人,若未指定,则由元老院推选之,因此并没有像中国古代那样,为了获得「太子」之位,取得继承权的争夺戏码,在台伯留之后的卡利古拉便是元老院选出来的,但是这位卡利古拉也许是受了年幼时来自东方专制君主国家的朋友所影响,认为最高领导人必须奢华有派头,上任后办了一个长达七个月的庆典,举国同欢,后来造成国库空虚,他又无力处理,终致民不潦生,古罗马此时没有换掉「皇帝」的手段,因为皇帝是终生制的,于是在其上任的第四年,卡利古拉被禁卫队的两名大队长暗杀,这两名队长事后被判刑,从容就死。

  这段援例描述或许可以用于公元三世纪,古罗马灭亡前的混乱时局,当时在73年内换了22名皇帝,而且大部份都是遭到谋杀,但在此之前的古罗马,并没有这种现象,而且三世纪的「谋杀」现象的原因复杂,并不是皇帝拥有禁卫军这一制度造成的那么单纯。

  虽然奥古斯都「除去了让一般罗马人拥有政治表述权的关键因素。」,但这并不是来自于其武力的威胁,而是他利用一些方式,使自己在「合法」的前提下,大家又都听命于他而已,我不否认这是一种「专制」,但我觉得说奥古斯都开始让制度转向是榨取性是有失公允的,也不应把三世纪的混乱算在奥古斯都头上,只因为他创立了禁卫军。

  我认为这样的援例不具说服力,可能不足以支持他的论点。

五、《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错误的援例

  「在公元十四年继承奥古斯都的皇帝台伯留(Tiberius)废除了平民会议,并将其权力转移给元老院。罗马公民现在失去了政治上的发言权,换得的是免费小麦发放,以及后来增加的橄榄油、葡萄酒和猪肉,并可享受竞技场和格斗士比武等娱乐」


台伯留
(台伯留头像 ⓪公有领域)

  首先,台伯留并没有废除平民会议,也没有将其权力转移给元老院,他只是把平民大会的选举场地转到元老院之中,公民仍然具有投票权,只是失去了看热闹的机会,因为在此之前,选举活动多半由参选者赞助杂技团,免费招待有投票权者参观,此外便是动员拉票,有些甚至直接以金钱买票,这项改变使得元老院议员们得以「省钱」,对于公民来说,则是少了一年一度的「买票收入」及免费看表演的机会,这项政策确实可能强化元老院的权力,减弱平民的权力,但事实上罗马公民上并没有失去政治上的发言权。

  至于说台伯留以免费小麦发放及竞技场活动讨好平民,藉此粉饰夺取平民权利的情况,也与事实相反,关于免费小麦发放这件事,必须从「小麦法」谈起。

小麦法

  「小麦法」是一项社会福利,虽然无可否认,这项法案确实也被拿来当作政治筹码来使用,但若是仔细了解法案的内容与演变,就会发现,这确实是一项能够稳定社会基础的福利政策。

小麦
(小麦颗粒,创用CC 姓名标示-相同方式分享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6008)

  这项政策规定,凡是居住于罗马首都的公民,除了女人与儿童之外,均有领取资格,每月每人可以领取五墨狄斯(约30公斤)的小麦,这项政策并不排富,也就是元老院议员或骑士阶级都可以领取,只是这项申请的过程相当漫长繁琐,而且必须和平民与解放奴隶一起在马尔斯广场排队,并忍受路过亲友的眼光,这使得富人一般不会去申请领取这项福利。

  这项法案并不是从台伯留开始的,「小麦法」始于公元前124年左右的共和时期,由格拉古兄弟中的弟弟所提出,到台伯留的时代,已经延续了一百五十年之久,台伯留只是没有更动这项政策,所以说他利用这项政策收买人心是不正确的。

  再者就算是收买人心,是这项政策真能达到收买人心的效果吗?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还有提到:

  「许多罗马公民不需要工作:他们仰赖政免费发放的物资过生活。」

但这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考虑「小麦法」发放的份量。

  究竟每月五墨狄斯的份量能让一个人过怎么样的生活呢?一个月三十公斤,表示一天大约有一公斤的小麦可以使用,一公斤的小麦大约可以提供二千大卡的热量,如果是一个单身汉,大概足以足饱,但若有老婆小孩,由于女人与儿童没有支领资格,所以二千大卡就变成三个人分,那就变成只能勉强不饿死,再者,发放的小麦似乎是已经去壳但尚未磨粉的麦穗,所以要变成可以食用,其实还是需要磨粉及燃料等费用,此外穿衣与房租等等亦是生活开支,只领取「小麦法」过生活,不但不是舒适惬意,只吃小麦还可能营养不良,所以,这项政策只是国家保障不让人民饿死罢了,要活得好,还是必须去工作,随着罗马国家经济力的提升,类似的政策也扩及属省,相较于中国历朝历代均有多次饥荒的记录,广大的罗马国在数百年来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饥荒,可能即是拜这项政策之赐,但这实在不是什么可以不需要工作就能过好日子的政策。

小麦制品
(小麦制品 ⓪公有领域)

台伯留对于竞技场和格斗士比武等娱乐的态度

  由于前任奥古斯都发动大量的公共建设以及边境大幅扩大的军事费用,使得台伯留接手的罗马帝国财政相当紧张,健全财政成为首要任务,因此,他检讨了国内一些非必要的「浪费」支出,进行了一连串不讨喜的紧缩政策,其中一项便是不再赞助竞技比赛之类的娱乐,这使得国内相关的娱乐大幅减少,当然也引起相当程度的民怨,与援例中指出台伯留以竞技活动争取支持的情况大大相反。

六、《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将不可靠的逸闻当作可靠的史实作为的援例

  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提到了一段台伯留害怕「创造性破坏」的例子:他引用了与台伯留同时代的作家普林尼(Pliny the Elder)著作中的描述:

  「在台伯留皇帝统治的时代,有一个人发明了打不破的玻璃,将它献给皇帝,并期待获得一笔大赏赐。他展示自己发明,台伯留问他是否告诉过任何人。当那个人回答没有后,台伯留下令将他拖出去处死,说『免得黄金变得像泥土那样没价值』。」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作者从这段描述中得到两个结论:一是这个发明者没打算创业,只想见皇帝拿赏赐,表示罗马政府控制了科技,二是台伯留很乐意摧毁那项创新,因为它会带给经济不利的影响。

  仅管由故事中得到的结论相当合理,但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可靠呢?

Pliny the Elder
(普林尼(Pliny_the_Elder)画像 ⓪公有领域)

  首先,台伯留去世于公元37年,而普林尼出生于公元23年,所以台伯留去世时他才14岁,不可能直接接触得知这个事件,所以,他应该是听当时代的街头巷议得知此事,再者,由于前述台伯留的不讨喜政策,所以当时首都圈罗马对他的风评很不好,元老院议员也都很讨厌他,这使得他在近千年的史书中都有不好的名声,直到十九世纪考古学越来越发达,许多出土的证据(例如属省的碑文等其它地区的著作)才为他平反。

  撇开许多史书给他的不佳风评,我们不该以人废言,所以我们可以从其它的部份来检验这个故事的可靠性,前面提过,古罗马的「皇帝」与东方的专制君主并不一样,他没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国家法律与元老院对其仍然具有一定牵制力,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这个故事却充满了东方专制君主的色彩,这位发明家与其去找台伯留,希望台伯留给他钱,去说服元老院议员投资他或通过法案取得特权恐怕是比较实际的方式,此外,台伯留这样随便把人拖出去杀掉,以当时他受讨厌的程度,恐怕一下子就传出去,然后变成元老院政治斗争的把柄,只是一个「创新」的玻璃,台伯留没必要冒这种风险杀人,并且古代罗马的工程技术是数一数二的,从下水道工程到引水道,从道路到桥梁都有领先当时其它地方的技术,仅是打不破的玻璃的发明是否足以造成「黄金变得像泥土那样没价值」恐怕有待商榷,这个发明家的行为与台伯留处死他决定,实在不太可靠。

七、援例的目的

  援例的目的之一,便是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有一种援例是推理性的,它假设一种情境,并推理这种情境的发展,让人觉得这种情境在某种条件下确实有可能发生,进而增加论述的说服力,例如寓言故事。

  另一种援例则是举现实或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以理论加以分析,差不多是把理论与现实做一个对照,用以证明自己的理论是符合现实的,进而增加说服力。

  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书中罗马之恶的章节里,主要是用第二种援例方式,这种援例方式,事件的真实可靠就变得重要,因为一但故事不真实,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的理论符合现实,仅管由故事中得到的结论可能相当合理,但当这个故事是不可靠时,虽然不影响理论的说明,却会降低理论的说服力。

  这本书里对于古罗马的援例,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他是「概略性」的描述,但古罗马历史长达八百年,其间经历了多次的社会变革与体制变化,但书中一概而论的方式,便发生了许多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增加的橄榄油、葡萄酒和猪肉,并可享受竞技场和格斗士比武等娱乐」这段并不是台伯留任内发生的,而是在他下一任的卡利古拉(Caligula)所做的事,但卡利古拉的任期只有四年,他之后的数个皇帝马上调整了政策,而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一位,马库斯奥里略被认为是:

「止住罗马帝国的衰颓,但他们无法或不愿意解决根本的制度问题。这些皇帝都未曾提议放弃帝制,或重新创造像罗马共和那样有效的政治制度。」


这样的论述同样有问题,因为罗马的帝制在当时的人眼中其实很「微妙」,当时的人可能认为罗马仍然是共和制,而罗马之所以会放弃公元前的「共和制」转为此时的「帝制」就是因为「共和制」对于领土变大的罗马帝国已经不有效,因此他们才不断的尝试各种政治改革,书中提到「奥里略如此成功」,这几乎让我感受到作者对于台伯留与奥里略的偏见,事实上,奥里略之前的「皇帝」并非世袭,自奥里略之后才变成世袭,在我看来,奥里略才是让罗马帝国进入「榨取」体制的根源,当然我这种想法并不主流,因为大体来说,台伯留是暴君、奥里略是贤帝的看法还是比较普遍被接受。

  而当援例讲的好象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确让人发现其实并不真实可靠时,人的直觉很容易去否定其论述,并且开始质疑其它援例的可靠性,当然,这种以偏概全并不是一个良好的态度,如果仅仅因为我刚好对古罗马史略有涉猎而否定了该书在其它部份以罗马史以外的历史的例子,那反而无助于对书中内容的吸收,但人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陷入这种心理状态:因为一句实话而相信其它的谎话也是实话,或因为一句谎话而怀疑其它的实话也是谎话,由于人们很难避免这种心理,所以援例时更应该慎重,而不是为了增加说服力,去使用不可靠的例子。 

八、为什么比起戴伦与詹姆斯,我更相信塩野七生

  关于罗马之恶的描述,比起《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两位经济学系与政府学系的作者,我更相信长年研究罗马史的日本作家,理由何在?

  大概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吧」,塩野七生是花了十多年在研究罗马史上的作家,仅管她似乎是在学术体系之外,但也是有获颁过意大利国家功劳勋章,就算没有权威性不是什么有名的大学者,我想也不是一般人了,至于戴伦与詹姆斯,他们有各自的专精项目,而一个人的生命时间有限,我想他们专精于研究罗马史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但就算低,也不可以人废言,这种判断方式,多少有点迷信权威的感觉,除了「是谁说的」的这个部份之外,另一个部份就是塩野七生写的是一整部古罗马历史,这使得其中的脉络较为完整,我们可以有更多线索去比对其中有无矛盾之处,进而判断其合理性与可靠度,因此就罗马历史描述的部份,我判断塩野七生对于罗马相关的说法应是比较可信的。

九、结语

  这世界上的学科可以分为「权威说的算」的学科和「权威随时会被挑战」的学科,前者最典型的就是「法律」,法律是人定的,当某条法律有争议时,就会是某个「权威」人士说的算,他的见解就代表「正确」,后者的学科就多了,大部份的「自然科学」几乎都是,这种学科看的是「证据」,是真正可以做到「事实胜于雄辩」的学科,至于「历史」这种以往只能藉助过去(权威)史家记载的人文「科学」,随着考古学与现代科技的的发展,似乎也渐渐的往「权威随时会被挑战」的方向发展。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的作者分别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及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而这本书也被六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数名政治经济领域的学者推荐,面对这一群权威,做为一个普通人,要写这种带有一点挑毛病挑战意味的文章(而且公开放在网络上),还真是让人无比恐惧,好在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告诉我们不管什么权威说的话都要怀疑,即然有这位先贤(和塩野七生)罩着,那么我就放胆来写了。

  虽然这篇文章指出了这个部份关于罗马史描述不可靠的部份,但并无损于这本书想要论述的内容,我个人是相当推荐《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这本书的。

------------参考资料------------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著 吳國卿、鄧伯宸譯 衛城出版2013
有沒有XXX的八卦 鄭立著 逗點文創結社出版2015
羅馬人的故事III勝者的迷思 塩野七生著 林雪婷譯 三民出版2008
羅馬人的故事V凱撒時代(盧比孔之後) 塩野七生著 黃紅杏譯 三民出版2008
羅馬人的故事VI 羅馬和平 塩野七生著 張麗君譯 三民出版2008
羅馬人的故事VII惡名昭彰的皇帝 塩野七生著 彭士晃譯 三民出版2008
羅馬人的故事VIII危機與克服 塩野七生著 鄭維欣譯 三民出版2010
羅馬人的故事X條條道路通羅馬 塩野七生著 鄭維欣譯 三民出版2008
维基百科:Pliny the Elder(普林尼) 条目

回 学术浅谈 分类

标签: 历史
同分类上一篇: 赛局理论与制约学习理论-违规停车是怎么学会的?
同分类下一篇: 唱衰的乌鸦嘴-悲观预言总成真?
延伸阅读:
2014-07-17  心有灵犀
2017-08-24  古罗马大道与台湾中投公路



学术浅谈 / 人气(102) / 响应(0)


Copyright ©  Enabling Clause 2014~2024 奮鬥的繪畫之路 Struggling for the Road of Painting     管理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