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對照
請選擇想對照的語言:
左邊的語言:    右邊的語言:   

Tt.梅梗的母語為繁體中文,若文章有疑義,請以繁體中文為主。
Tt.梅梗的母語為繁體中文,若文章有疑義,請以繁體中文為主。

2016年04月07日 (四) 00:00 LINE貼圖畫的美不美究竟對銷售量影響大不大?

語言: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一、現象概要

  大約在2015年的4月一組名為Invisible person的貼圖在PTT(台灣的一個大型的網路BBS討論空間)受到討論,討論的方向大致上是「畫得那麼糟的貼圖為什麼可以上架」,隨著討論的白熱化,不同的意見也慢慢出現,諸如「說不定是小孩子畫的啊,幹麼嘲笑人家」、「我覺得很可愛啊!」、「人家能上架,你什麼都沒做敢講人家爛?」、「超嘲諷的,聊天突然看到這個真的會覺得很那個,已買」這個討論後來登上了各大新聞 版面,並且一度進入LINE排行榜16名以上的佳績,作者也在一個月內突然更新了數次貼圖的中文名稱,最終定名為「隱形人」,作者在同年七月接受了LINE的專訪 ,表示自己原本想上架的貼圖審核一直過不了,才畫了這組貼圖,三週裡面只有自己買一組,完全沒有銷售,沒想到突然在台灣爆紅,非常感謝台灣朋友對於自己畫得不好的貼圖如此支持。


(左圖:隱形人LINE貼圖 © URA,右圖:霧中的小魑魅魍魎LINE貼圖 © Lance Yang)

  由於LINE在2014年4月開放一般人投稿LINE貼圖時,貼圖的審查時間需要2~8個月,使得原創貼圖數量不多,大眾其實並不是很了解LINE審查機制並不審畫工與美感(基本上我認同這個政策),加上初期都是一些知名圖文作家的作品,使人們誤以為貼圖能上架代表在畫技上具有一定實力,而「隱形人」這組貼圖剛好「糾正」了這個觀念,就商業操作上,也使著原創貼圖如雨後春筍,自此以後開始有一些對畫工不甚重視,甚至有連作者自己都直言就是「亂畫」的貼圖陸續上架。


(左圖:我和你沒啥好說的就用圖來表達吧!之貳 © SBOY,右圖:白色的玩意參世代LINE貼圖 © Kimi Bro.)

  在台灣這種風格曾進入排行榜前一百名的,較著名的有「白色的玩意」系列和「我和你沒啥好說的就用圖來表達吧!」系列,乃至於後來又受到PTT討論,最終登上LINE官方粉絲團的「霧中的小魑魅魍魎」,不過這幾組貼圖和「隱形人」系列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它們的「字」都很多,大致上是一些流行語,與「隱形人」完全沒有文字不太一樣。

二、決定進行實驗的契機--嚴重的認知失調

  這些現像使得身為古典主義者,相信「任何事情都有一些原理原則」的我,嚴重的認知失調,假如「人們喜歡美而精緻的東西」為真,那這些一開始因為「粗糙醜爛」而受到注意討論的東西,為什麼最終在商業上獲得成功?我甚至搥心肝的對朋友說,「這種東西,我不用兩小時就能弄出來了!」,而許多畫得更可愛更精緻更花時間工夫的貼圖,卻在商業的戰場上敗陣,究竟一般大眾是怎麼看待貼圖的品質的?

  後來我看到一位網友說:「比起那些正經八百的貼圖,我還比較喜歡這種惡搞的。」我頓時驚覺,原來我畫的貼圖「正經八百」嗎?

  為了平衡自己永無止境的認知失調,我決定做一個為期一個月的實驗。

  關於我認知失調的狀況可以看LINE貼圖-讓我來示範什麼叫自暴自棄這篇搞笑文。

三、其他條件不變之下,比起粗陋的東西人們更喜歡美而精緻的東西?

  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之下,比起粗陋的東西人們更喜歡美而精緻的東西」,為了證實這個假設,首先我必須準備兩組貼圖,它們有相同程度的基本宣傳、作者、主題、都幾乎沒有文字等等,唯一的差異就是畫工,一組亂畫,另一組則是一般品質,這裡特別要說明「沒有文字」是因為,一但有了文字,我們便無法確定人們是因為喜歡文字台辭而買,還是喜歡圖而買,總之我必須製造這樣的環境,但由於我沒有太多的資源,可以做嚴謹的實驗,所以實驗的設計僅就我能力所及來做,由於銷售數字都很小,或許在統計學上不具意義,但這是我做實驗的極限,我無法大量而平均的抽樣,究竟實驗結果有多少參考性,就靠大家自己判斷了。

  關於一般品質的貼圖,基本上已經有了,就是「愉快的她們」1~3,這些貼圖都有一陣子了,所以銷售情況算是大局抵定,它們可以做為「對照組」,如今我需要的是「實驗組」,於是我畫了「愉快的他們 X」。



四、愉快的她們 X

  綜合過去網友的看法,我這組貼圖基本上是往「童趣」及「嘲諷」的方向發展,並且參考這類風格的始祖「隱形人」來畫,不過這個發展方向增加了變因,使得實驗後的做結論變得較不明確,這點後面會談。

  作畫時其實遇到了一些困難,因為沒什麼在畫圖的人突然接觸電腦繪圖,最常見的特徵就是筆觸均一而死板,並且會有一些抖動,但是對於已經習慣手繪板畫圖的我來說,刻意的抖動反而顯得不「天然」,而且一不留意筆觸就會有出入鋒(就是線的兩端漸漸變尖),最後多虧了隱形人作者訪談中提到他是用滑鼠完成貼圖的,這給了我啟發,最終以滑鼠繪圖克服了這個問題。

  然而,我終究是一個古典主義者,要我沒頭沒腦的亂畫,我還真不知所措,即然要「童趣」我便想起以前,人家都說「小孩子最有創意了」,使得我不時會留意小孩子的作品,然後發現他們常有一些特徵,例如說,誇張的強調自己想炫耀的東西,

那件連身洋裝大得與頭不成比例或是抓頭的那隻手特別長:



另外就是他們經常把頭頂畫成平的:



雖然原本我是打算模擬小朋友畫愉快的她們的角色會是什麼樣子,但畫了一些之後,卻發現,假如明確各個角色的特徵,圖片的線條就會變得太多,那就離「隱形人」的風格太遠了,於是後來的幾張就放棄了這個條件,單純畫一些具有嘲諷感的畫面,例如:



  最後,因為先前曾對朋友說過「這種東西我兩小時就可以弄一組了」,現在正是驗證的時候,因此開始畫這組貼圖時,我便有計時,從開始畫到完成上架申請的一切動作,一共用了135分鐘,因為填滿白底有點花時間。

五、畫完之後的矛盾心情

  這裡要稍微談一下畫完之後的感覺,其實我完全沒有料到畫完之後內心竟會如此的不舒服,大概因為這實在和我的信仰差異太大了吧,從沒想過自己會刻意的去製作這樣的東西。

  基本上畫完之後很空虛,而且有著各種矛盾的心情:
  1. 我畫完的同時便認為它根本不會賣,然而要是它竟然賣的比我其他的貼圖好,那種衝擊是可想而知的。

  2. 我無法確定我畫的圖是否達到了和其他的「隨便風」一樣「好」或有「味道」,如果沒有達到同樣水準,我仍然無法證明,它們賣得的好是作品本身以外的其他因素,而非單純只是我畫得沒有它們有「味道」。

  3. 假如僅僅只是我畫得沒有「到味」,所以無法「複製」他們的「大賣經驗」,那這等於再一次的否定了自己的能力。

所謂的自取其辱,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六、135分鐘與3600分鐘的戰爭

  「愉快的她們 X」在2016年2月10日送出申請,在同年的2月17日便承認上架,僅僅七天的神速審核,差不多也是我會想做這次實驗的動機之一。比起前三組平均花上3600分鐘才完成的貼圖,這組僅僅使用135分鐘的貼圖究竟會有什麼樣的銷售成績,老實說,我還真不想知道。

  為了實驗,不管內心有多麼排斥,我還是為「愉快的她們 X」做了基本的宣傳(我其實不想在網站側欄放這組貼圖的連結,但還是放了,由於目前實驗結束,而且已經有可以檢視同作者所有貼圖的「作者連結」,所以就改成只放這個連結了),不過並沒有像過去那樣特別寫一篇介紹文,也沒有做宣傳動畫,不過按過去宣傳動畫與介紹文的人氣加起來常常不到200的情況,我想這些宣傳應該不至於影響實驗太多才對。

七、實驗必須排除的二大變因

  過去「隱形人」系列會大賣,我曾做出幾點假設:

1.被賦予意義:故事行銷

  隱形人被某些網友認為,這可能是學齡前兒童的作品,是很可愛的東西,這是很常見的「故事行銷」的手法,雖然作者與媒體並未這樣聲稱,但某些網友這樣認定之後,使得人們忽視了其畫技的粗陋,反而覺得它可愛起來了,這使得它被接受度大幅提高。

  故事行銷大體來說有兩種:一種是為產品編一個故事,並且這個故事離聽眾有一定的距離,無論真假都無損故事之美,這種賦予意義是創作的一環,是增加產品價值的方法,像是產品的發明有著一段傳說、香包受過高僧加持等等,我覺得無可厚非,另一種則是強調產品本身以外的關聯,也就是不談產品性能或背後的故事,而強調它的作者是家境清寒、殘障或孩子的做的,請大家發揮愛心等等,這種不談產品品質,賣的是產品以外的事物(愛心、同情等等),我就覺得不太好,若這種說法還是虛構的,那我就認為這與詐欺無異。

  這次實驗排除「愉快的她們 X」若賣的較好,是這種效應造成的可能性,因為奮鬥的繪畫之路作者鐵定不是小孩,我也沒有聲稱說這是我學齡前的女兒畫的什麼的,就算這組貼圖背後有故事,也是與「對照組」其他的愉快的她們貼圖是一樣的故事。

2.高度話題性、媒體炒作、單純曝光效果

  在前面提過「隱形人」曾引起PTT熱議,並登上各大新聞媒體,它的話題性與高度的曝光頻率是許多人認為它會大賣的原因,此外心理學上有所謂的「單純曝光效果」,意思是,特定不引起反感的陌生物,單單只是重覆的經常被目標看到,就能夠讓目標對陌生物產生好感,心理學家推測這可能是人們對「熟悉」的事物總是比較安心,被媒體炒作之後,自然在新聞版面上就會一直看到隱形人的貼圖,進而造成這個效應。

  這次的實驗中,「愉快的她們 X」即沒有在PTT中被討論,也沒有被媒體報導,因此可以排除它若它賣的較好的原因是話題性、炒作或單純曝光效果。

八、一個月多的實驗,不太想面對的意外發展

  原本,我是為了證明「其他條件不變之下,比起粗陋的東西人們更喜歡美而精緻的東西」才做這個實驗的,然而第一天的發展就幾乎暗示著這個假設不成立。

  「愉快的她們 X」在上架第一天的銷售量便超越了過去三組貼圖各自第一天的銷售量(雖然數字都很小),甚至有人做出了預言,認為愉快的她們 X會賣的比過去同系列的貼圖都好,


(網友的預言 ⓧ非著作)

甚至有朋友竟然在我宣傳的第一時間便買了這組貼圖,因為她覺得太好笑了,而我和他對話時,也不得不承認,這組貼圖在某些情境下效果真的很好,


(與朋友的對話 ⓧ非著作)

它甚至造成了我Facebook粉絲團長年沒有變動的讚數有了小幅度的增加,這種敗北感,讓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九、新的疑問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隱形人」風格的貼圖是由於高度曝光才造成了高度銷售,假如曝光程度相同、幾乎沒有用字、同樣作者等等其他條件相同下,人們還是會選擇較精美的貼圖,但如今的實驗結果卻不是如此,「其他條件不變之下,比起粗陋的東西人們更喜歡美而精緻的東西」這個假設不成立,如果是這樣,究竟是什麼原因決定了人們的選擇呢?難道事實是「其他條件不變之下,比起美而精緻的東西人們更喜歡粗陋的東西」?但這與我的經驗世界仍舊有一些落差,考慮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不同,如前所述,這兩者除了精緻度不同之外,還有一個地方不同。

趣味性

  前面提到過「愉快的她們 X」這組貼圖的重點是放在「童趣」與「嘲諷」,這使得實驗組與對照組除了精緻度以外,又多出了一個變因,這是實驗設計上的失誤,我應該讓「愉快的她們 X」表達的各種情感與前面幾組貼圖的情感同樣的「正經八百」才對,不應該畫像是眼睛射出光束的這種搞笑內容,雖然講是這樣講,但如果已經必須畫得不精美了,又要畫得很「正經」,那我心理還是有排斥的,說白了,我不想單純製造垃圾。

十、實驗失敗,但有啟發

  實驗失敗了,這個實驗無法證明其他條件不變之下,人們選擇貼圖的傾向偏向於趣味還是精美,也無法證明趣味性是否絕對的影響了人們選擇貼圖的傾向,簡單的說,當人們買了「愉快的她們 X」而不買其他的「愉快的她們」,可能是基於它「粗陋」也可能是基於它「有趣」,這個實驗無法肯定「其他條件不變之下,比起粗陋的東西人們更喜歡美而精緻的東西」這個假設,但也無法推翻它。

  不過這個過程讓我重新思考了一些事,在西方藝術史上,從十五世紀前的教堂宗教畫,到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代起,透視法的發展,人們追求比例與美的原則,追求寫實,到後來的巴洛克戲劇性的光影處理、乃至於印象派對筆觸不加修飾著重光影與時間變化的印象,這些傳世的作品經過了時代的洗禮,流傳了下來,使我們無法否定它們的價值,但是,這些作品在它們所誕生的那個時代,幾乎都是少數人在欣賞的,這些人多半是富裕的貴族,教養良好的知識份子或上流階級,他們能看懂繪畫的語言,進而體會其中的美感,但是對於當時的一般平民百姓來說,這些作品他們真的都喜歡嗎?藝術史家E. H. Gombrich便說過:「每個人審美觀與美的標準差異極大,因此很難為『美』下定論」「左右觀眾對一幅畫的好惡,往往是其中某一人物的表現法。有人喜歡容易瞭解的表現法,因為深深的打動他。」

  現代資訊發達,任何人都可能是畫作的觀眾,我們無法去期待每個人都能夠看懂作品的繪畫語言,進而能夠品味其中的美妙,這使得「為誰而畫」、「為何而畫」變得重要,我們必須以這些為線索,去決定要「怎麼去畫」。

  日本漫畫家池上遼一曾說:「技術是更接近自己想要描繪的世界的工具,如果只是圖畫得好看毫無用處。」「跟隨想畫的主題繪畫才是最重要的。」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貼圖低落畫技的同時,或許也應該留意其中的主題與趣味性才是。

  台灣以模仿起家而聞名的藝人陳漢典曾說:「模仿不能只是很像,也要同時好笑,如果只是很像,但是沒有好笑,那根本就沒有好看的地方。」或許,這可以為我們提供那些畫技低落卻能引起別人購買的現象是怎麼回事的線索。

當3600分鐘敗給了135分鐘

  在十一世紀左右歐洲的封建社會中,男人基本的用途就是打仗,一個騎士的養成(這時候還不流行騎士精神,所以騎士並不優雅),通常是在七、八歲便送離家門避免受到父母的縱容而變得軟弱,然後當幾年的城堡夫人侍童,到十四、五歲時,變成領主侍從,負責照顧戰馬和擦亮盔甲,並且開始學習馬術、穿著騎士的重裝備,進行各種訓練使他強壯起來,到二十歲左右,通過了訓練認為他有用了,便發給他武器盔甲和座騎,在後面幾個世紀裡,騎士成為戰爭中的主力,軍隊也熱衷於強化裝甲、騎術、肌肉與肉搏能力,直到弩弓普及的投入到戰爭中為止。

  弩這種武器的射程比弓還短,但極具威力,近距離射擊時,可以輕易穿透騎士的重裝甲,它使用簡單,造價相對便宜,一個農民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就學會弩的使用,並且輕易的殺死一名久經訓練的精銳騎士,這甚至使中世紀的教會以這種武器不名譽為由,禁止使用這種武器,當然這種禁令並沒有受到普遍的遵守。

  十四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中,由於騎士養成的時間長且毫費金錢,折損後也難以補充,導致戰爭時常常集結不到足夠的騎士,因此常常依賴雇傭兵,最終,贏得勝利的常常是雇傭來的弩弓手,而非那些裝備精良戰技優異的騎士。

  戰爭不是競技,勝負的標準不是誰的技術好,而是誰能殺死誰,幾小時訓練的農民弩手殺死了十幾年訓練的重裝騎士,在戰爭的標準下,弩手就是比重裝騎士更有價值,幾小時就是勝過了十幾年。

  當以「受歡迎」或「賣錢」為勝負標準,3600分鐘敗給了135分鐘時,或許我們要問的,不是為什麼付出(努力)較多卻收獲較少(收益),而是我的付出究竟是不是別人想要的?

  其次,我們要問,自己追求的究竟是什麼?柔道的創立並不是為了投入戰爭,所以它的招式多半不是以致命為目的。

  哪怕是撰寫本文的現在,我仍然對於喜歡某些畫技低落作品的觀眾感到不解,但同時,我又認為,藝術或娛樂作品的「用途」,是帶給別人精神上的滿足、快樂或其他的一些什麼,如果別人的作品可以透過任何方式(哪怕是作品以外的部份,諸如帶來話題、跟隨流行、追逐名人等)帶給別人精神上的滿足,我又怎麼能夠去否定它呢?如果我的作品不能帶給別人這些,或強度不足以讓人想擁有或收藏,那我又憑什麼要求他們花錢購買呢?

十一、結論

  早期的貼圖多半會強調自己的貼圖「實用」或「精美可愛」,但長期觀察LINE貼圖的排行情況,漸漸會發現排行榜上的貼圖有些不見得「實用」或「精美可愛」,但他們多半都有一定程度的「趣味」(當然也有畫得不好趣味也沒有的,那種暗地裡的操作造成的排名這裡不談),無論這個趣味是作品本身就具有的,或透過話題炒作賦予的(某方面來說,也必須有「梗」才有一個話題的立基點),或許這可以成為大家在製作LINE貼圖的一個參考方向。

  至於我自己,「愉快的她們 X」這種和我的古典主義性格相駁的東西,未來大概不會再出現了,第五組貼圖「愉快的她們 4」已有大致計畫要畫什麼東西了,依舊會是「正經八百」的東西,字一樣不會太多,字的部份基本上是有原因的,因為愉快的她們原則上說的話必須是中文配上角色國家的母語,但除了日語之外,土耳其語、俄語或義大利語只要是單字以上,句子的程度,我就無法去確認是否正確,所以沒辦法像現在大部份貼圖的趨勢,字越來越多,然後她們先天上就是「人」,無法變成「動物」,總之又是無謂的堅持,每次想到自己這種行為模式,就會覺得東西不會賣是理所當然的嘛,想賺錢不能這麼搞的嘛,真的是沒救了。

因此最後我又要以愛因斯坦(德語:Albert Einstein)的話做結:

「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精神錯亂: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作同一件事,而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

P.S.

  關於「愉快的她們 X」的貼圖說明:「其他條件不變之下,人生充滿了希望」,其實我本來是想寫人生沒有希望,因為怎麼亂畫的都大賣啊?但我擔心這種負面的說明審核不會過,轉念一想,這個實驗我預期可以證明「其他條件不變之下,比起粗陋的東西人們更喜歡美而精緻的東西」,如果是這樣,我的信念還是充滿希望呀!不過就實驗結果來看,人生充滿著絕望135分鐘終究打敗了3600分鐘(喂

  另外,我想為Fukaさん的「小魔女與黑貓的TABITABI 」這組貼圖抱屈,「愉快的她們 X」和其他的「愉快的她們」還可以硬拗說名稱「相似」,但是「愉快的她們 X」和「小魔女與黑貓的TABITABI」究竟哪裡「相似」了,實在搞不懂LINE相似貼圖的演算法XD



(LINE STORE中的查詢結果 ⓧ非著作)


回 瑣事雜想 分類

標籤: 愉快的她們 行銷 社會觀察
同分類上一篇: 風險、報酬與犯罪
同分類下一篇: 神祕的發胖模式
延伸閱讀:
2014-06-19  繪畫的「本身」
2015-05-21  靠LINE貼圖,年收百萬不是夢?
2015-07-16  點閱戰爭中的詛咒
2016-03-10  LINE貼圖-讓我來示範什麼叫自暴自棄



瑣事雜想 / 人氣(3086) / 回應(10)


2016年04月07日 (四) 00:00 LINE贴图画的美不美究竟对销售量影响大不大?

语言: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一、现象概要

  大约在2015年的4月一组名为Invisible person的贴图在PTT(台湾的一个大型的网络BBS讨论空间)受到讨论,讨论的方向大致上是「画得那么糟的贴图为什么可以上架」,随着讨论的白热化,不同的意见也慢慢出现,诸如「说不定是小孩子画的啊,干么嘲笑人家」、「我觉得很可爱啊!」、「人家能上架,你什么都没做敢讲人家烂?」、「超嘲讽的,聊天突然看到这个真的会觉得很那个,已买」这个讨论后来登上了各大新闻 版面,并且一度进入LINE排行榜16名以上的佳绩,作者也在一个月内突然更新了数次贴图的中文名称,最终定名为「隐形人」,作者在同年七月接受了LINE的专访 ,表示自己原本想上架的贴图审核一直过不了,才画了这组贴图,三周里面只有自己买一组,完全没有销售,没想到突然在台湾爆红,非常感谢台湾朋友对于自己画得不好的贴图如此支持。


(左图:隐形人LINE贴图 © URA,右图:雾中的小魑魅魍魉LINE贴图 © Lance Yang)


  由于LINE在2014年4月开放一般人投稿LINE贴图时,贴图的审查时间需要2~8个月,使得原创贴图数量不多,大众其实并不是很了解LINE审查机制并不审画工与美感(基本上我认同这个政策),加上初期都是一些知名图文作家的作品,使人们误以为贴图能上架代表在画技上具有一定实力,而「隐形人」这组贴图刚好「纠正」了这个观念,就商业操作上,也使着原创贴图如雨后春笋,自此以后开始有一些对画工不甚重视,甚至有连作者自己都直言就是「乱画」的贴图陆续上架。


(左图:我和你没啥好说的就用图来表达吧!之贰 © SBOY,右图:白色的玩意参世代LINE贴图 © Kimi Bro.)


  在台湾这种风格曾进入排行榜前一百名的,较著名的有「白色的玩意」系列和「我和你没啥好说的就用图来表达吧!」系列,乃至于后来又受到PTT讨论,最终登上LINE官方粉丝团的「雾中的小魑魅魍魉」,不过这几组贴图和「隐形人」系列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它们的「字」都很多,大致上是一些流行语,与「隐形人」完全没有文字不太一样。

二、决定进行实验的契机--严重的认知失调

  这些现像使得身为古典主义者,相信「任何事情都有一些原理原则」的我,严重的认知失调,假如「人们喜欢美而精致的东西」为真,那这些一开始因为「粗糙丑烂」而受到注意讨论的东西,为什么最终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我甚至搥心肝的对朋友说,「这种东西,我不用两小时就能弄出来了!」,而许多画得更可爱更精致更花时间工夫的贴图,却在商业的战场上败阵,究竟一般大众是怎么看待贴图的品质的?

  后来我看到一位网友说:「比起那些正经八百的贴图,我还比较喜欢这种恶搞的。」我顿时惊觉,原来我画的贴图「正经八百」吗?

  为了平衡自己永无止境的认知失调,我决定做一个为期一个月的实验。

  关于我认知失调的状况可以看LINE贴图-让我来示范什么叫自暴自弃这篇搞笑文。

三、其它条件不变之下,比起粗陋的东西人们更喜欢美而精致的东西?

  假设「其它条件不变之下,比起粗陋的东西人们更喜欢美而精致的东西」,为了证实这个假设,首先我必须准备两组贴图,它们有相同程度的基本宣传、作者、主题、都几乎没有文字等等,唯一的差异就是画工,一组乱画,另一组则是一般品质,这里特别要说明「没有文字」是因为,一但有了文字,我们便无法确定人们是因为喜欢文字台辞而买,还是喜欢图而买,总之我必须制造这样的环境,但由于我没有太多的资源,可以做严谨的实验,所以实验的设计仅就我能力所及来做,由于销售数字都很小,或许在统计学上不具意义,但这是我做实验的极限,我无法大量而平均的抽样,究竟实验结果有多少参考性,就靠大家自己判断了。

  关于一般品质的贴图,基本上已经有了,就是「愉快的她们」1~3,这些贴图都有一阵子了,所以销售情况算是大局抵定,它们可以做为「对照组」,如今我需要的是「实验组」,于是我画了「愉快的他们 X」。



四、愉快的她们 X

  综合过去网友的看法,我这组贴图基本上是往「童趣」及「嘲讽」的方向发展,并且参考这类风格的始祖「隐形人」来画,不过这个发展方向增加了变因,使得实验后的做结论变得较不明确,这点后面会谈。

  作画时其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没什么在画图的人突然接触计算机绘图,最常见的特征就是笔触均一而死板,并且会有一些抖动,但是对于已经习惯手绘板画图的我来说,刻意的抖动反而显得不「天然」,而且一不留意笔触就会有出入锋(就是线的两端渐渐变尖),最后多亏了隐形人作者访谈中提到他是用鼠标完成贴图的,这给了我启发,最终以鼠标绘图克服了这个问题。

  然而,我终究是一个古典主义者,要我没头没脑的乱画,我还真不知所措,即然要「童趣」我便想起以前,人家都说「小孩子最有创意了」,使得我不时会留意小孩子的作品,然后发现他们常有一些特征,例如说,夸张的强调自己想炫耀的东西,

那件连身洋装大得与头不成比例或是抓头的那只手特别长:



另外就是他们经常把头顶画成平的:



虽然原本我是打算仿真小朋友画愉快的她们的角色会是什么样子,但画了一些之后,却发现,假如明确各个角色的特征,图片的线条就会变得太多,那就离「隐形人」的风格太远了,于是后来的几张就放弃了这个条件,单纯画一些具有嘲讽感的画面,例如:



  最后,因为先前曾对朋友说过「这种东西我两小时就可以弄一组了」,现在正是验证的时候,因此开始画这组贴图时,我便有计时,从开始画到完成上架申请的一切动作,一共享了135分钟,因为填满白底有点花时间。

五、画完之后的矛盾心情

  这里要稍微谈一下画完之后的感觉,其实我完全没有料到画完之后内心竟会如此的不舒服,大概因为这实在和我的信仰差异太大了吧,从没想过自己会刻意的去制作这样的东西。

  基本上画完之后很空虚,而且有着各种矛盾的心情:
  1. 我画完的同时便认为它根本不会卖,然而要是它竟然卖的比我其它的贴图好,那种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2. 我无法确定我画的图是否达到了和其它的「随便风」一样「好」或有「味道」,如果没有达到同样水准,我仍然无法证明,它们卖得的好是作品本身以外的其它因素,而非单纯只是我画得没有它们有「味道」。

  3. 假如仅仅只是我画得没有「到味」,所以无法「复制」他们的「大卖经验」,那这等于再一次的否定了自己的能力。

所谓的自取其辱,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六、135分钟与3600分钟的战争

  「愉快的她们 X」在2016年2月10日送出申请,在同年的2月17日便承认上架,仅仅七天的神速审核,差不多也是我会想做这次实验的动机之一。比起前三组平均花上3600分钟才完成的贴图,这组仅仅使用135分钟的贴图究竟会有什么样的销售成绩,老实说,我还真不想知道。

  为了实验,不管内心有多么排斥,我还是为「愉快的她们 X」做了基本的宣传(我其实不想在网站侧栏放这组贴图的连结,但还是放了,由于目前实验结束,而且已经有可以检视同作者所有贴图的「作者连结」,所以就改成只放这个连结了),不过并没有像过去那样特别写一篇介绍文,也没有做宣传动画,不过按过去宣传动画与介绍文的人气加起来常常不到200的情况,我想这些宣传应该不至于影响实验太多才对。

七、实验必须排除的二大变因

  过去「隐形人」系列会大卖,我曾做出几点假设:

1.被赋予意义:故事行销

  隐形人被某些网友认为,这可能是学龄前儿童的作品,是很可爱的东西,这是很常见的「故事行销」的手法,虽然作者与媒体并未这样声称,但某些网友这样认定之后,使得人们忽视了其画技的粗陋,反而觉得它可爱起来了,这使得它被接受度大幅提高。

  故事行销大体来说有两种:一种是为产品编一个故事,并且这个故事离听众有一定的距离,无论真假都无损故事之美,这种赋予意义是创作的一环,是增加产品价值的方法,像是产品的发明有着一段传说、香包受过高僧加持等等,我觉得无可厚非,另一种则是强调产品本身以外的关联,也就是不谈产品性能或背后的故事,而强调它的作者是家境清寒、残障或孩子的做的,请大家发挥爱心等等,这种不谈产品品质,卖的是产品以外的事物(爱心、同情等等),我就觉得不太好,若这种说法还是虚构的,那我就认为这与诈欺无异。

  这次实验排除「愉快的她们 X」若卖的较好,是这种效应造成的可能性,因为奋斗的绘画之路作者铁定不是小孩,我也没有声称说这是我学龄前的女儿画的什么的,就算这组贴图背后有故事,也是与「对照组」其它的愉快的她们贴图是一样的故事。

2.高度话题性、媒体炒作、单纯曝光效果

  在前面提过「隐形人」曾引起PTT热议,并登上各大新闻媒体,它的话题性与高度的曝光频率是许多人认为它会大卖的原因,此外心理学上有所谓的「单纯曝光效果」,意思是,特定不引起反感的陌生物,单单只是重复的经常被目标看到,就能够让目标对陌生物产生好感,心理学家推测这可能是人们对「熟悉」的事物总是比较安心,被媒体炒作之后,自然在新闻版面上就会一直看到隐形人的贴图,进而造成这个效应。

  这次的实验中,「愉快的她们 X」即没有在PTT中被讨论,也没有被媒体报导,因此可以排除它若它卖的较好的原因是话题性、炒作或单纯曝光效果。

八、一个月多的实验,不太想面对的意外发展

  原本,我是为了证明「其它条件不变之下,比起粗陋的东西人们更喜欢美而精致的东西」才做这个实验的,然而第一天的发展就几乎暗示着这个假设不成立。

  「愉快的她们 X」在上架第一天的销售量便超越了过去三组贴图各自第一天的销售量(虽然数字都很小),甚至有人做出了预言,认为愉快的她们 X会卖的比过去同系列的贴图都好,


(网友的预言 ⓧ非著作)

甚至有朋友竟然在我宣传的第一时间便买了这组贴图,因为她觉得太好笑了,而我和他对话时,也不得不承认,这组贴图在某些情境下效果真的很好,


(与朋友的对话 ⓧ非著作)

它甚至造成了我Facebook粉丝团长年没有变动的赞数有了小幅度的增加,这种败北感,让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九、新的疑问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隐形人」风格的贴图是由于高度曝光才造成了高度销售,假如曝光程度相同、几乎没有用字、同样作者等等其它条件相同下,人们还是会选择较精美的贴图,但如今的实验结果却不是如此,「其它条件不变之下,比起粗陋的东西人们更喜欢美而精致的东西」这个假设不成立,如果是这样,究竟是什么原因决定了人们的选择呢?难道事实是「其它条件不变之下,比起美而精致的东西人们更喜欢粗陋的东西」?但这与我的经验世界仍旧有一些落差,考虑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同,如前所述,这两者除了精致度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地方不同。

趣味性

  前面提到过「愉快的她们 X」这组贴图的重点是放在「童趣」与「嘲讽」,这使得实验组与对照组除了精致度以外,又多出了一个变因,这是实验设计上的失误,我应该让「愉快的她们 X」表达的各种情感与前面几组贴图的情感同样的「正经八百」才对,不应该画像是眼睛射出光束的这种搞笑内容,虽然讲是这样讲,但如果已经必须画得不精美了,又要画得很「正经」,那我心理还是有排斥的,说白了,我不想单纯制造垃圾。

十、实验失败,但有启发

  实验失败了,这个实验无法证明其它条件不变之下,人们选择贴图的倾向偏向于趣味还是精美,也无法证明趣味性是否绝对的影响了人们选择贴图的倾向,简单的说,当人们买了「愉快的她们 X」而不买其它的「愉快的她们」,可能是基于它「粗陋」也可能是基于它「有趣」,这个实验无法肯定「其它条件不变之下,比起粗陋的东西人们更喜欢美而精致的东西」这个假设,但也无法推翻它。

  不过这个过程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些事,在西方艺术史上,从十五世纪前的教堂宗教画,到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代起,透视法的发展,人们追求比例与美的原则,追求写实,到后来的巴洛克戏剧性的光影处理、乃至于印象派对笔触不加修饰着重光影与时间变化的印象,这些传世的作品经过了时代的洗礼,流传了下来,使我们无法否定它们的价值,但是,这些作品在它们所诞生的那个时代,几乎都是少数人在欣赏的,这些人多半是富裕的贵族,教养良好的知识分子或上流阶级,他们能看懂绘画的语言,进而体会其中的美感,但是对于当时的一般平民百姓来说,这些作品他们真的都喜欢吗?艺术史家E. H. Gombrich便说过:「每个人审美观与美的标准差异极大,因此很难为『美』下定论」「左右观众对一幅画的好恶,往往是其中某一人物的表现法。有人喜欢容易了解的表现法,因为深深的打动他。」

  现代信息发达,任何人都可能是画作的观众,我们无法去期待每个人都能够看懂作品的绘画语言,进而能够品味其中的美妙,这使得「为谁而画」、「为何而画」变得重要,我们必须以这些为线索,去决定要「怎么去画」。

  日本漫画家池上辽一曾说:「技术是更接近自己想要描绘的世界的工具,如果只是图画得好看毫无用处。」「跟随想画的主题绘画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贴图低落画技的同时,或许也应该留意其中的主题与趣味性才是。

  台湾以模仿起家而闻名的艺人陈汉典曾说:「模仿不能只是很像,也要同时好笑,如果只是很像,但是没有好笑,那根本就没有好看的地方。」或许,这可以为我们提供那些画技低落却能引起别人购买的现象是怎么回事的线索。

当3600分钟败给了135分钟

  在十一世纪左右欧洲的封建社会中,男人基本的用途就是打仗,一个骑士的养成(这时候还不流行骑士精神,所以骑士并不优雅),通常是在七、八岁便送离家门避免受到父母的纵容而变得软弱,然后当几年的城堡夫人侍童,到十四、五岁时,变成领主侍从,负责照顾战马和擦亮盔甲,并且开始学习马术、穿著骑士的重装备,进行各种训练使他强壮起来,到二十岁左右,通过了训练认为他有用了,便发给他武器盔甲和座骑,在后面几个世纪里,骑士成为战争中的主力,军队也热衷于强化装甲、骑术、肌肉与肉搏能力,直到弩弓普及的投入到战争中为止。

  弩这种武器的射程比弓还短,但极具威力,近距离射击时,可以轻易穿透骑士的重装甲,它使用简单,造价相对便宜,一个农民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就学会弩的使用,并且轻易的杀死一名久经训练的精锐骑士,这甚至使中世纪的教会以这种武器不名誉为由,禁止使用这种武器,当然这种禁令并没有受到普遍的遵守。

  十四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中,由于骑士养成的时间长且毫费金钱,折损后也难以补充,导致战争时常常集结不到足够的骑士,因此常常依赖雇佣兵,最终,赢得胜利的常常是雇佣来的弩弓手,而非那些装备精良战技优异的骑士。

  战争不是竞技,胜负的标准不是谁的技术好,而是谁能杀死谁,几小时训练的农民弩手杀死了十几年训练的重装骑士,在战争的标准下,弩手就是比重装骑士更有价值,几小时就是胜过了十几年。

  当以「受欢迎」或「卖钱」为胜负标准,3600分钟败给了135分钟时,或许我们要问的,不是为什么付出(努力)较多却收获较少(收益),而是我的付出究竟是不是别人想要的?

  其次,我们要问,自己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柔道的创立并不是为了投入战争,所以它的招式多半不是以致命为目的。

  哪怕是撰写本文的现在,我仍然对于喜欢某些画技低落作品的观众感到不解,但同时,我又认为,艺术或娱乐作品的「用途」,是带给别人精神上的满足、快乐或其它的一些什么,如果别人的作品可以透过任何方式(哪怕是作品以外的部份,诸如带来话题、跟随流行、追逐名人等)带给别人精神上的满足,我又怎么能够去否定它呢?如果我的作品不能带给别人这些,或强度不足以让人想拥有或收藏,那我又凭什么要求他们花钱购买呢?

十一、结论

  早期的贴图多半会强调自己的贴图「实用」或「精美可爱」,但长期观察LINE贴图的排行情况,渐渐会发现排行榜上的贴图有些不见得「实用」或「精美可爱」,但他们多半都有一定程度的「趣味」(当然也有画得不好趣味也没有的,那种暗地里的操作造成的排名这里不谈),无论这个趣味是作品本身就具有的,或透过话题炒作赋予的(某方面来说,也必须有「梗」才有一个话题的立基点),或许这可以成为大家在制作LINE贴图的一个参考方向。

  至于我自己,「愉快的她们 X」这种和我的古典主义性格相驳的东西,未来大概不会再出现了,第五组贴图「愉快的她们 4」已有大致计画要画什么东西了,依旧会是「正经八百」的东西,字一样不会太多,字的部份基本上是有原因的,因为愉快的她们原则上说的话必须是中文配上角色国家的母语,但除了日语之外,土耳其语、俄语或意大利语只要是单字以上,句子的程度,我就无法去确认是否正确,所以没办法像现在大部份贴图的趋势,字越来越多,然后她们先天上就是「人」,无法变成「动物」,总之又是无谓的坚持,每次想到自己这种行为模式,就会觉得东西不会卖是理所当然的嘛,想赚钱不能这么搞的嘛,真的是没救了。

因此最后我又要以爱因斯坦(德语:Albert Einstein)的话做结:

「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精神错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作同一件事,而期待会有不同的结果。)

P.S.

  关于「愉快的她们 X」的贴图说明:「其它条件不变之下,人生充满了希望」,其实我本来是想写人生没有希望,因为怎么乱画的都大卖啊?但我担心这种负面的说明审核不会过,转念一想,这个实验我预期可以证明「其它条件不变之下,比起粗陋的东西人们更喜欢美而精致的东西」,如果是这样,我的信念还是充满希望呀!不过就实验结果来看,人生充满着绝望135分钟终究打败了3600分钟(喂

  另外,我想为Fukaさん的「小魔女与黑猫的TABITABI 」这组贴图抱屈,「愉快的她们 X」和其它的「愉快的她们」还可以硬拗说名称「相似」,但是「愉快的她们 X」和「小魔女与黑猫的TABITABI」究竟哪里「相似」了,实在搞不懂LINE相似贴图的算法XD



(LINE STORE中的查询结果 ⓧ非著作)


回 琐事杂想 分类

标签: 愉快的她们 行销 社会观察
同分类上一篇: 风险、报酬与犯罪
同分类下一篇: 神秘的发胖模式
延伸阅读:
2014-06-19  绘画的「本身」
2015-05-21  靠LINE贴图,年收百万不是梦?
2015-07-16  点阅战争中的诅咒
2016-03-10  LINE贴图-让我来示范什么叫自暴自弃



琐事杂想 / 人气(3086) / 响应(10)


Copyright ©  Enabling Clause 2014~2024 奮鬥的繪畫之路 Struggling for the Road of Painting     管理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