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對照
請選擇想對照的語言:
左邊的語言:    右邊的語言:   

Tt.梅梗的母語為繁體中文,若文章有疑義,請以繁體中文為主。
Tt.梅梗的母語為繁體中文,若文章有疑義,請以繁體中文為主。

2019年02月07日 (四) 00:00 日本旅行(7)-京都-二條城

語言: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日本旅行(7) 京都 華麗的宮殿—二條城


  在我們離開南禪寺後,搭乘地鐵來到了二條城前站,下車之後,在車站內就可以看到許多與二條城附近出土的相關的文物。

二條城
(在二條城前站內的考古文物展示櫃。)

  一出車站,遠遠就能夠看到二條城,不知是否因為市中心地價比較高,吋土吋金都必須有效利用,四週現代建築與馬路幾乎是完全緊貼著二條城,彷彿在與二條城爭地一般,柏油路、汽車、高樓大廈之中,緊夾著一座古典建築,不禁讓我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好像有人開了傳送陣,將二條城勉強傳送過來,硬是擠進市中心的感覺。

二條城
(二條城前站內竹旳二條城簡介。)

  根據導覽手冊,二條城是在慶長 8 年(西元1603年)完工,等等......1603年?!那我在歷代《信長的野望》中看到的二條城是怎麼回事?遊戲開始的最早年代常常落在西元 1540 年左右啊!而且信長死於西元 1582 年,再怎麼算都是在西元 1603 年以前啊,那我無數次圍城攻克的二條城究竟是什麼東西,依地理位置來看也是在差不多的位置,都是位於琵琶湖的西南方啊!為了看電動裡的二條城長什麼樣子而選定了這裡,難到其實將要看到完全沒有關聯的東西嗎?!

二條城
(《信長之野望‧創造》中的二條城,足利義晴為室町幕府的第十二代將軍,理論上,西元 1534 年時,二條城可能不存在。 © コーエーテクモ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廣義的二條城

  就如同先前介紹的許多寺院神社常常都會有所謂的「前身」,經過歷史的發展然後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二條城也是一樣。

  歷史上有多次二條城相關的記載,最早所指的「二條城」,是永禄 8 年(西元1565年)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輝為了加強自身居所的防禦,而展開了「二條御所武衛陣」的建設,但是建設在成形之前,就發生了「永禄之變」,足利義輝被殺,這項工程後來便不了了之。

二條城
(二條城的門面,東大手門。)

  基本上足利義輝的「二條城」和後來的二條城沒有延續性,地點和建築內容都沒有直接的關係。

  到了永禄 11 年(西元 1568 年)此時將軍已是第十五代的足利義昭,他為了尋求軍事力量而與職田信長同盟,之後信長成功的幫義昭擊敗了三好三人眾,雖然戰爭獲勝,但信長認為應該要有更好的防禦工事,於是決定為義昭建城,其地點便選在前述的武衛陣的附近。

二條城
(二條城的石牆。)

  然而信長和義昭的關係因為各種政治利益而漸漸惡化,隨著「信長包圍網」戰略的展開,天正元年(西元 1573 年)三月,義昭在二條城向信長舉兵,接著信長包圍了二條城,擊敗了義昭,也讓室町幕府實質上畫下了句點,戰後信長下令拆除二條城,並將二條城拆除後的部份可用資材用於建設安土城。

  天正 4 年(西元 1576 年)信長待在京都的時候,住在妙覺寺,這個地方可以向東眺望二條家的「二條邸」,這個地方在當時是常常做為畫作主題的有名建築,信長看了很喜歡,結果二條家的人就告訴信長說,他們打算搬到報恩寺附近的新房子住,二條邸就沒人住了,不如就送給信長吧,信長就很爽快的收下了人家的房子,真的是滿爽的,看到人家的房子說喜歡,人家就跑來送給他。

二條城
(本丸庭園一角。)

  之後信長命令村井貞勝將之改修,稱為「二條御新造」,其後信長不時會住在這裡,接著在天正 7 年(西元 1579 年)時,將這間房子送給了皇太子誠仁親王,之後此處便被稱為「二條新御所」,但僅僅三年之後,天正 10 年(西元 1582 年)發生了「本能寺之變」,信長去世,爾後的系列戰役中,這個地方又燒掉了。雖然「二條新御所」也有「二條」,不過有部份的考古證據推測,其地點可能與前述義昭的二條城不在同一處。

二條城
(釣鐘,主要在發生災害或敵人來襲時通知城內。)

  隨著信長去世,豐臣家與德川家開始系列的政治角力,德川家康為了守備京都,在上洛時的住所處擴充防禦工事,漸漸形成城池的規模,成為近代所稱的「二條離宮」。

  說了那麼多,但我們現在要參觀的,是江戶時代又多次增建改修後演變而來的「原離宮二條城」(抱頭),現今所稱的「二條城」,一般指的就是西元 1603 年完工的這座城。

二條城
(二條城的內護城河。)

  對,嚴格的說,現在看到的這個「二條城」,和我圍城無數次,攻克無數次的那座「二條城」沒有關係(崩潰),所以其實我看到時是有點麼一點小失望的,因為老實說它並不是那麼典型的「軍事建築」,一如它的別名「二條御所」、「二條離宮」,它比較像是加強防禦工事的貴族住居,而不像一座軍事設施。

二條城與德川家康

  戰國時代,據說日本全境林立了超過三千座大大小小的城堡,一直到 西元 1615 年,大坂夏之陣後,德川幕府取得了絕對的權力,頒佈了「一國一城令」,城堡的數量一口氣減少到 170 座左右,到了明治 6 年(西元 1873 年),隨著武士階級的沒落,明治新政府進一步的頒佈了「廢城令」,到了明治 8 年左右,約三分之二的當時尚存的城池遭到拆毀。隨後爆發的太平洋戰爭又再次減少了僅剩不多的城堡。

二條城
(江戶時代中期的二條城地圖。 ⓪ 公眾領域

  而二條城便是碩果僅存的其中一座城,城池的佈局結構為「輪郭式」,即以主城為中心,向外一圈又一圈的佈置防禦區域劃的型式,是建設在平原的「平城」,總佔地面積為275000平方公尺 ,以城池規模來說並不是特別大,如前所述,我覺得這實在不像典型的軍事建築,不禁讓我覺得這樣的城堡防禦效果真的可靠嗎?

二條城
(內護城河。)

二條城
(由二條城天守遺址上眺望的景色。)

  其實德川家康的家臣也有相同的疑問,但德川家康回答說「只要一兩天,週邊的援軍就能到達了。」「萬一這座城落入敵人之手,它卻是座堅固的城,要奪回來不就變得很難了嗎?」可以看出家康一開始就沒打算認真的建設一座難攻不落的城池,不擅長作戰的家康,似乎非常了解「戰爭」其實是「政治」的延續,即便戰術上未能取勝,只要能透過政治,在戰略上取勝即可,所以即便家康並不像信長那樣是常勝將軍,最終卻是由他為日本帶來和平,而或許正因為他不擅長打仗,於是討厭打仗,進一步的就想降低軍備減少城堡,出了事大家就來「好好談」,不禁也讓我想起古羅馬的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也是個很不會打仗的傢伙,而他結束羅馬內戰後掌權的第一件事也是削減軍備,與家康一樣,他也為古羅馬開啟了其後百年的盛世。

二條城
(本丸區域的建築。)

  或許家康內心也認為接下來的時代都不該再有大規模的戰事了,那又何必保有那麼多的軍事設施呢?而他的想法也頗接近後來情況,自西元 1606 年 二條城的天守也興建完成後的數百年裡,二條城雖然多次受損,但都不是因為戰爭的原故,先是西元 1750 年雷擊燒掉了天守,之後又在西元 1788 年一月的市中心大火中燒掉了本丸御殿,接著是西元 1860 年的京都地震,震毀了大量的城櫓、御殿。而明明可以說是城保防禦中心的天守,在燒掉之後也未再重建,除了近代戰爭與火藥的發展,城堡的防禦優勢大不如前之外,想來也是因為沒有守城防禦的必要了。

江戶時代的二條城與德川家光

  慶長 19 年(西元 1614 年)大坂冬之陣戰役爆發,德川陣營以二條城為本陣,次年,元和元年(西元 1615 年)大坂之役結束,日本正式告別了戰國時期,進入和平的時代,元和 6 年(西元 1620 年)二條城迎來當時的日本天皇,後水尾天皇,元和 9 年(西元 1623 年)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上任。

二條城
(二之丸御殿的正門,唐門。)

  隨著和平時代的來臨,新的將軍以及天皇的入住,二條城也漸漸擴建改修至今日的規模,現在看到的二條城規模,大致上與西元 1623 年差不多。

二條城
(二條城的石牆。)

  在德川家康去世後,德川秀忠接下了第二代將軍之位,之後又傳給了德川家光,而自己成為「大御所」,與家光兩人共同治理天下,不過實質上的政權與軍權大部份還是掌握在大御所手上,直到寬永 9 年(西元 1632 年)秀忠去世,才結束雙頭政治的型態,由家光一人當政。

二條城
(二之丸庭園一角。)

  此後家光開始實行了一系列的強權政策,包括強化自身軍權、為獨佔港口利益而限制外國貿易、驅逐傳教士等等連串的鎖國政策。

二條城
(本丸庭園一角。)

二條城
(北大手門。)

  寬永 4 年(西元 1627 年)發生了「紫衣事件」,紫衣是日本古代僧尼穿的法衣或袈裟,當時朝廷想要辦法會活動,因為辦活動既可花錢也可拿錢,後水尾天皇自己就去辦活動了,結果幕府覺得很不受尊重,就很不爽,寬永 6 年(西元 1627 年),德川家光就派了他的乳母春日局去面見後水尾天皇,不過春日局無官無位,就頭銜上來說就是個普通平民,天皇覺得竟然派個平民來見自己,面子掛不住。總之就是各種面子與利益之爭,朝廷與幕府的關係整個將到冰點。

二條城
(本丸區域內的米倉,雖然叫米倉,但也會儲存糧食以外的東西,像是武器之類的。)

  不過,在當時,朝廷仍然還是有無可忽視的「權威」,加上朝廷為了制衡幕府而發展出的「院政」體制,使得幕府若未能獲得「院政」承認,做起事來還是很多不方便,於是家光便在寬永 11 年(西元 1634 年)帶著三十萬大軍開進二條城,和朝廷「修復」關係,並取得院政的承認。

二條城
(北中仕切門,分隔本丸與二之丸之間石牆的大門,當二之丸被攻破時,可以退守本丸。)

  經常因為朝廷或幕府而成為歷史中心的二條城,在這次事件之後的 230 年裡,未再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之中,其間二條城經歷了各種災害而任其損毀,少有重建修復。

近代的二條城
 
二條城
(本丸庭園一角。)
 
  二條城重返歷史舞台,一直要到文久 2 年(西元 1862 年),當時為了德川幕府的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上洛,全面修復了二之丸御殿,並且開始興建本丸的假御殿。

二條城

  慶應 2 年(西元 1866 年)決定由德川慶喜擔任第十五代將軍,不過慶喜一開始拒絕了這個職務,後來經過大家的勸說,才勉強就任,雖然後世也有人認為他是以退為進,但以當時的時代局勢,不久前才有「黑船來航」等等西方外患,內有武士階級的矛盾,時代變化非常劇烈,我覺得將軍實在不是一個爽缺。

二條城
(二之丸御殿的正門,唐門。)

  慶應 3 年(西元 1867 年)慶喜將自身住處由若狹小濱藩邸移到二條城,並在同年十月「大政奉還」即辭去將軍位,並把政權完全歸還給朝廷,當時的明治天皇也順勢頒佈《王政復古令》,廢除幕府 ,此後慶喜的引退,從此不問政治,專搞藝術,據說特愛攝影,但技術似乎不受親睞,多次投稿雜誌都未被選用,只能說他生錯時代,若是生在現在,光是「前將軍」拍的照片,這種噱頭,就足以讓他大紅大紫了吧,照片拍得好不好根本不重要。他是德川幕府的最後一位將軍,也是最長壽的一位將軍,我覺得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可以說是能看清局勢,於是生存了下來。

二條城
(二條城內的塀重門。)

  明治 17 年(西元 1884 年)七月,二條城改為由宮內省管理,並更名為「二條離宮」。二次大戰後,應連合國最高司令部的要求,二之丸的北側曾一度變成網球場,直到昭和 40 年(西元 1965 年)才又改建為庭園。西元 1994 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平城 18 年(西元 2006 年)被選為日本一百名城的第 53 號。

天守

二條城
(二條城的天守遺址。)

  二條城的天守前面說過,雖然在西元 1606 年建成,但在西元 1750 年雷擊燒掉之後就未在重建,所以現在只有一片空地遺址,我當時站上去還對朋友說,這天守也太矮了,站在這裡竟然看不到外圍的護城河。事實上原本的天守是五層,高達四十公尺,想必站在上面四週戰況可以一覽無遺,不過現今的二條城基本上是座沒打過仗的城就是了,之後會介紹的姬路城就是真的軍事建築,天守也完整的保存了,站在上面就真的視野好,雖然窗洞很小就是了。

東大手門

二條城
(東大手門。)

  「大手門」其實是日文漢字直接延用成中文,就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正門」,也就是城池的門面,一般都會有較多的裝飾。東大手門原本是二層結構的「櫓門」,但後來在寬永 3 年(西元 1626 年)左右,因為後水尾天皇(就是前面提過和德川家光爭面子吵架的那一位)來訪,覺得有二層的話,對天皇「俯視」大不敬,於是才改建成現在只有一層的型式。只能說達官貴人的面子真的是很麻煩,好險二條城本來就沒有特別打算用來打仗,否則這一改修,其實弱化了正門的防禦能力,雖然這說不定也是天皇的算盤(我亂猜的),現在的東大手門大約是在寬文 2 年(西元 1662 年)左右改建的。

東南隅櫓

二條城
(東南隅櫓。)

  「櫓」這個名稱也是直接漢字延用成中文,雖是專有名詞,但初看真的搞不清楚什麼櫓不櫓的,在中文裡「櫓」指的是船尾的滑水工具,所以看到導覽介紹時根本就看不懂。日文的「櫓」念作(やぐら) ,漢字也可以寫作「矢倉」,就功用上就是平時武器庫、戰前瞭望台、戰時弓箭塔,但是「櫓」的型式有很多種,而且並非都是「塔」的型態,有些是一排長長的房子,所以說,日本的「櫓」這種軍事建築,也只好叫「櫓」了,因為叫它「箭塔」也不對,它常常也不是塔。由於城池的角落常常是防禦的弱點、敵人進攻的目標,東南隅櫓就是二條城東南角的防禦工事。

唐門與二之丸御殿

  唐門是二之丸御殿的正門,極盡華麗之能事,門上有像徵長壽的「松竹梅中的鶴」與像徵守護聖域的「唐獅子」等等。

二條城
(唐門。)

  二之丸御殿是一座長長的建築,裡面分成好幾個房間,每個房間各有不同的用途,有些用於辦公,有些用於會客,根據來客的身份也會在不同的房間中會面,其中有一處叫「蘇鐵之間」,在那裡可以看到許多鐵樹,參觀時我還在想這種地方為什麼會有這種隨處可見的植物,後來想想,鐵樹在十八世紀時的日本應該是外來種,算是一種「珍奇植物」,想想現今國與國之間農產品檢疫之嚴格,古代這種隨便的引進外來種,大概造成了不少生態浩劫吧...

二條城
(唐門上竹旳雕飾。)

二條城
(二之丸御殿。)

  二之丸御殿中的走廊的地板在行走時會有叮叮之聲,號稱是「黃鶯般的叫聲」,這是因為走廊地板的下面,支撐處的橫木打入了一些鋦子,當地板震動時釘子互相碰撞時發出的聲音,幾乎找到的所有中文資料都指出這種設計是為了「通知有人入侵」。不過中文導覽手冊中卻說「行走時發出聲音常被誤解為是為了通知有人入侵。」但日文手冊中則沒有這一句,所以多種說法讓我略有困惑,就我自己的看法來說,我認為這個設計應該純粹是建築師「雅緻」的巧思,因為就我所知日本的走廊地板之所以大部份都以木結構墊高使下方有空間的原因,除了一些通風之類的原因之外,有一個原因是,這種設計會讓人走在上面很難不讓「咚咚」的聲音因共鳴而放大,以此來達到防盜效果,二之丸御殿的走廊已經是這種結構了,若是為了防盜,實在不需要再釘上鋦子,多此一舉。

二條城
(日式古建築常見的走廊結構。)

  二之丸御殿中有許多狩野派的障壁畫,部份作品是複製品,真品另外收藏在二條城的展覽收藏館,由於內部不能拍照,有興趣的人的可看看由官方製作的二之丸御殿全景攝影

本丸御殿、本丸庭園與二之丸庭園

二條城
(二之丸庭園一角。)

  最初的本丸御殿在西元 1788 年的京都大火中燒掉了,現在看到的本丸御殿是西元 1893 年從京都御所東北方的桂宮御殿移建過來的,基本上和最初德川家所建的本丸御殿沒有關係,不過仍是現存為數不多的宮家住宅遺構。本丸庭園則在明治天皇行幸時被重建過。二之丸庭園則是一座書院風格的庭園,中央設置蓬萊島,左右則配置鶴龜島,這座庭園在西元 1626 年在前述愛面子的後水尾天皇來時也進行過改造,因此他不但改了人家東大手門,也改了庭院。

二條城
(二之丸庭園一角。)

  基本上二條城四季也會有各種不同的植物與庭園景色,官方特別製作了空拍影片片尾拍出四季之美,實在不是我這種只有相機又只能去一次的觀光客能拍出來的水準。

一些感想

  在遊戲裡攻克無數次的二條城,原本想像是一座帥氣的軍事建築,結果進去一逛,卻是盡是達官貴人的庭園造景,其實是有點失落的,若是中古軍事迷衝著它是座「城堡」而去的話,恐怕要做好心裡準備,不過遊歷其中,還是能夠感受到很不錯的時代感就是了。

二條城
(影片尾聲時所放的插畫,畫的是東大手門。可以在 作品集-攻城囉中看到大圖。)

  幸虧我們先前有捨棄一個景點,得以完整的逛完二條城,而不會因為五點閉園而被迫提早離開,我們在三點半左右離開二條城,往今天的最後一站—嵐山渡月橋。

回 日本旅行 分類

標籤: 歷史
同分類上一篇: [ 影音 ] 日本旅行(6)-京都-南禪寺與水道橋
同分類下一篇: [ 影音 ] 日本旅行(8)-京都-嵐山渡月橋與野宮神社
延伸閱讀:
2018-01-25  [ 影音 ] 日本旅行(3)-奈良-東大寺與眾神佛
2019-01-17  「攻城囉」作品的繪製過程與思維



日本旅行 / 人氣(978) / 回應(0)


上一篇: 2019-01-24  [ 漫畫 ] 令人稱羨的生活
下一篇: 2019-02-21  [ 影音 ] 空戰奇兵7 過失速機動(高G力迴轉)手把操作教學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2018-01-25  [ 影音 ] 日本旅行(3)-奈良-東大寺與眾神佛
     2018-03-29  [ 影音 ] 日本旅行(4)-京都-伏見稻荷大社與千本鳥居
     2017-08-10  [ 影音 ] 日本旅行(1)-奈良-奈良公園與鹿
     2016-08-12  [ 漫畫 ] 王國紀元-大雨
     2019-02-28  「女孩不該獨自穿著性感走在治安不佳區域的暗巷裡」這是風險管理的建議或只是檢討被害者?
     2016-11-03  角川插畫比賽回憶錄3-愉快的她們篇

歷史上的今天:
     2018-03-29  [ 影音 ] 日本旅行(4)-京都-伏見稻荷大社與千本鳥居

2019年02月07日 (四) 00:00 日本旅行(7)-京都-二条城

语言: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日本旅行(7) 京都 华丽的宫殿—二条城


  在我们离开南禅寺后,搭乘地铁来到了二条城前站,下车之后,在车站内就可以看到许多与二条城附近出土的相关的文物。

二条城
(在二条城前站内的考古文物展示柜。)

  一出车站,远远就能够看到二条城,不知是否因为市中心地价比较高,吋土吋金都必须有效利用,四周现代建筑与马路几乎是完全紧贴着二条城,彷佛在与二条城争地一般,柏油路、汽车、高楼大厦之中,紧夹着一座古典建筑,不禁让我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好象有人开了传送阵,将二条城勉强传送过来,硬是挤进市中心的感觉。

二条城
(二条城前站内竹旳二条城简介。)

  根据导览手册,二条城是在庆长 8 年(公元1603年)完工,等等......1603年?!那我在历代《信长的野望》中看到的二条城是怎么回事?游戏开始的最早年代常常落在公元 1540 年左右啊!而且信长死于公元 1582 年,再怎么算都是在公元 1603 年以前啊,那我无数次围城攻克的二条城究竟是什么东西,依地理位置来看也是在差不多的位置,都是位于琵琶湖的西南方啊!为了看电动里的二条城长什么样子而选定了这里,难到其实将要看到完全没有关联的东西吗?!

二条城
(《信长之野望‧创造》中的二条城,足利义晴为室町幕府的第十二代将军,理论上,公元 1534 年时,二条城可能不存在。 © コーエーテクモ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广义的二条城

  就如同先前介绍的许多寺院神社常常都会有所谓的「前身」,经过历史的发展然后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二条城也是一样。

  历史上有多次二条城相关的记载,最早所指的「二条城」,是永禄 8 年(公元1565年)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为了加强自身居所的防御,而展开了「二条御所武卫阵」的建设,但是建设在成形之前,就发生了「永禄之变」,足利义辉被杀,这项工程后来便不了了之。

二条城
(二条城的门面,东大手门。)

  基本上足利义辉的「二条城」和后来的二条城没有延续性,地点和建筑内容都没有直接的关系。

  到了永禄 11 年(公元 1568 年)此时将军已是第十五代的足利义昭,他为了寻求军事力量而与职田信长同盟,之后信长成功的帮义昭击败了三好三人众,虽然战争获胜,但信长认为应该要有更好的防御工事,于是决定为义昭建城,其地点便选在前述的武卫阵的附近。

二条城
(二条城的石墙。)

  然而信长和义昭的关系因为各种政治利益而渐渐恶化,随着「信长包围网」战略的展开,天正元年(公元 1573 年)三月,义昭在二条城向信长举兵,接着信长包围了二条城,击败了义昭,也让室町幕府实质上画下了句点,战后信长下令拆除二条城,并将二条城拆除后的部份可用资材用于建设安土城。

  天正 4 年(公元 1576 年)信长待在京都的时候,住在妙觉寺,这个地方可以向东眺望二条家的「二条邸」,这个地方在当时是常常做为画作主题的有名建筑,信长看了很喜欢,结果二条家的人就告诉信长说,他们打算搬到报恩寺附近的新房子住,二条邸就没人住了,不如就送给信长吧,信长就很爽快的收下了人家的房子,真的是满爽的,看到人家的房子说喜欢,人家就跑来送给他。

二条城
(本丸庭园一角。)

  之后信长命令村井贞胜将之改修,称为「二条御新造」,其后信长不时会住在这里,接着在天正 7 年(公元 1579 年)时,将这间房子送给了皇太子诚仁亲王,之后此处便被称为「二条新御所」,但仅仅三年之后,天正 10 年(公元 1582 年)发生了「本能寺之变」,信长去世,尔后的系列战役中,这个地方又烧掉了。虽然「二条新御所」也有「二条」,不过有部份的考古证据推测,其地点可能与前述义昭的二条城不在同一处。

二条城
(钓钟,主要在发生灾害或敌人来袭时通知城内。)

  随着信长去世,丰臣家与德川家开始系列的政治角力,德川家康为了守备京都,在上洛时的住所处扩充防御工事,渐渐形成城池的规模,成为近代所称的「二条离宫」。

  说了那么多,但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是江户时代又多次增建改修后演变而来的「原离宫二条城」(抱头),现今所称的「二条城」,一般指的就是公元 1603 年完工的这座城。

二条城
(二条城的内护城河。)

  对,严格的说,现在看到的这个「二条城」,和我围城无数次,攻克无数次的那座「二条城」没有关系(崩溃),所以其实我看到时是有点么一点小失望的,因为老实说它并不是那么典型的「军事建筑」,一如它的别名「二条御所」、「二条离宫」,它比较像是加强防御工事的贵族住居,而不像一座军事设施。

二条城与德川家康

  战国时代,据说日本全境林立了超过三千座大大小小的城堡,一直到 公元 1615 年,大坂夏之阵后,德川幕府取得了绝对的权力,颁布了「一国一城令」,城堡的数量一口气减少到 170 座左右,到了明治 6 年(公元 1873 年),随着武士阶级的没落,明治新政府进一步的颁布了「废城令」,到了明治 8 年左右,约三分之二的当时尚存的城池遭到拆毁。随后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又再次减少了仅剩不多的城堡。

二条城
(江户时代中期的二条城地图。 ⓪ 公众领域

  而二条城便是硕果仅存的其中一座城,城池的布局结构为「轮郭式」,即以主城为中心,向外一圈又一圈的布置防御区域划的型式,是建设在平原的「平城」,总占地面积为275000平方公尺 ,以城池规模来说并不是特别大,如前所述,我觉得这实在不像典型的军事建筑,不禁让我觉得这样的城堡防御效果真的可靠吗?

二条城
(内护城河。)

二条城
(由二条城天守遗址上眺望的景色。)

  其实德川家康的家臣也有相同的疑问,但德川家康回答说「只要一两天,外围的援军就能到达了。」「万一这座城落入敌人之手,它却是座坚固的城,要夺回来不就变得很难了吗?」可以看出家康一开始就没打算认真的建设一座难攻不落的城池,不擅长作战的家康,似乎非常了解「战争」其实是「政治」的延续,即便战术上未能取胜,只要能透过政治,在战略上取胜即可,所以即便家康并不像信长那样是常胜将军,最终却是由他为日本带来和平,而或许正因为他不擅长打仗,于是讨厌打仗,进一步的就想降低军备减少城堡,出了事大家就来「好好谈」,不禁也让我想起古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也是个很不会打仗的家伙,而他结束罗马内战后掌权的第一件事也是削减军备,与家康一样,他也为古罗马开启了其后百年的盛世。

二条城
(本丸区域的建筑。)

  或许家康内心也认为接下来的时代都不该再有大规模的战事了,那又何必保有那么多的军事设施呢?而他的想法也颇接近后来情况,自公元 1606 年 二条城的天守也兴建完成后的数百年里,二条城虽然多次受损,但都不是因为战争的原故,先是公元 1750 年雷击烧掉了天守,之后又在公元 1788 年一月的市中心大火中烧掉了本丸御殿,接着是公元 1860 年的京都地震,震毁了大量的城橹、御殿。而明明可以说是城保防御中心的天守,在烧掉之后也未再重建,除了近代战争与火药的发展,城堡的防御优势大不如前之外,想来也是因为没有守城防御的必要了。

江户时代的二条城与德川家光

  庆长 19 年(公元 1614 年)大坂冬之阵战役爆发,德川阵营以二条城为本阵,次年,元和元年(公元 1615 年)大坂之役结束,日本正式告别了战国时期,进入和平的时代,元和 6 年(公元 1620 年)二条城迎来当时的日本天皇,后水尾天皇,元和 9 年(公元 1623 年)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上任。

二条城
(二之丸御殿的正门,唐门。)

  随着和平时代的来临,新的将军以及天皇的入住,二条城也渐渐扩建改修至今日的规模,现在看到的二条城规模,大致上与公元 1623 年差不多。

二条城
(二条城的石墙。)

  在德川家康去世后,德川秀忠接下了第二代将军之位,之后又传给了德川家光,而自己成为「大御所」,与家光两人共同治理天下,不过实质上的政权与军权大部份还是掌握在大御所手上,直到宽永 9 年(公元 1632 年)秀忠去世,才结束双头政治的型态,由家光一人当政。

二条城
(二之丸庭园一角。)

  此后家光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强权政策,包括强化自身军权、为独占港口利益而限制外国贸易、驱逐传教士等等连串的锁国政策。

二条城
(本丸庭园一角。)

二条城
(北大手门。)

  宽永 4 年(公元 1627 年)发生了「紫衣事件」,紫衣是日本古代僧尼穿的法衣或袈裟,当时朝廷想要办法会活动,因为办活动既可花钱也可拿钱,后水尾天皇自己就去办活动了,结果幕府觉得很不受尊重,就很不爽,宽永 6 年(公元 1627 年),德川家光就派了他的乳母春日局去面见后水尾天皇,不过春日局无官无位,就头衔上来说就是个普通平民,天皇觉得竟然派个平民来见自己,面子挂不住。总之就是各种面子与利益之争,朝廷与幕府的关系整个将到冰点。

二条城
(本丸区域内的米仓,虽然叫米仓,但也会储存粮食以外的东西,像是武器之类的。)

  不过,在当时,朝廷仍然还是有无可忽视的「权威」,加上朝廷为了制衡幕府而发展出的「院政」体制,使得幕府若未能获得「院政」承认,做起事来还是很多不方便,于是家光便在宽永 11 年(公元 1634 年)带着三十万大军开进二条城,和朝廷「修复」关系,并取得院政的承认。

二条城
(北中仕切门,分隔本丸与二之丸之间石墙的大门,当二之丸被攻破时,可以退守本丸。)

  经常因为朝廷或幕府而成为历史中心的二条城,在这次事件之后的 230 年里,未再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之中,其间二条城经历了各种灾害而任其损毁,少有重建修复。

近代的二条城
 
二条城
(本丸庭园一角。)
 
  二条城重返历史舞台,一直要到文久 2 年(公元 1862 年),当时为了德川幕府的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上洛,全面修复了二之丸御殿,并且开始兴建本丸的假御殿。

二条城

  庆应 2 年(公元 1866 年)决定由德川庆喜担任第十五代将军,不过庆喜一开始拒绝了这个职务,后来经过大家的劝说,才勉强就任,虽然后世也有人认为他是以退为进,但以当时的时代局势,不久前才有「黑船来航」等等西方外患,内有武士阶级的矛盾,时代变化非常剧烈,我觉得将军实在不是一个爽缺。

二条城
(二之丸御殿的正门,唐门。)

  庆应 3 年(公元 1867 年)庆喜将自身住处由若狭小滨藩邸移到二条城,并在同年十月「大政奉还」即辞去将军位,并把政权完全归还给朝廷,当时的明治天皇也顺势颁布《王政复古令》,废除幕府 ,此后庆喜的引退,从此不问政治,专搞艺术,据说特爱摄影,但技术似乎不受亲睐,多次投稿杂志都未被选用,只能说他生错时代,若是生在现在,光是「前将军」拍的照片,这种噱头,就足以让他大红大紫了吧,照片拍得好不好根本不重要。他是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位将军,也是最长寿的一位将军,我觉得从某个角度来说,他可以说是能看清局势,于是生存了下来。

二条城
(二条城内的塀重门。)

  明治 17 年(公元 1884 年)七月,二条城改为由宫内省管理,并更名为「二条离宫」。二次大战后,应连合国最高司令部的要求,二之丸的北侧曾一度变成网球场,直到昭和 40 年(公元 1965 年)才又改建为庭园。公元 1994 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平城 18 年(公元 2006 年)被选为日本一百名城的第 53 号。

天守

二条城
(二条城的天守遗址。)

  二条城的天守前面说过,虽然在公元 1606 年建成,但在公元 1750 年雷击烧掉之后就未在重建,所以现在只有一片空地遗址,我当时站上去还对朋友说,这天守也太矮了,站在这里竟然看不到外围的护城河。事实上原本的天守是五层,高达四十公尺,想必站在上面四周战况可以一览无遗,不过现今的二条城基本上是座没打过仗的城就是了,之后会介绍的姬路城就是真的军事建筑,天守也完整的保存了,站在上面就真的视野好,虽然窗洞很小就是了。

东大手门

二条城
(东大手门。)

  「大手门」其实是日文汉字直接延用成中文,就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正门」,也就是城池的门面,一般都会有较多的装饰。东大手门原本是二层结构的「橹门」,但后来在宽永 3 年(公元 1626 年)左右,因为后水尾天皇(就是前面提过和德川家光争面子吵架的那一位)来访,觉得有二层的话,对天皇「俯视」大不敬,于是才改建成现在只有一层的型式。只能说达官贵人的面子真的是很麻烦,好险二条城本来就没有特别打算用来打仗,否则这一改修,其实弱化了正门的防御能力,虽然这说不定也是天皇的算盘(我乱猜的),现在的东大手门大约是在宽文 2 年(公元 1662 年)左右改建的。

东南隅橹

二条城
(东南隅橹。)

  「橹」这个名称也是直接汉字延用成中文,虽是专有名词,但初看真的搞不清楚什么橹不橹的,在中文里「橹」指的是船尾的滑水工具,所以看到导览介绍时根本就看不懂。日文的「橹」念作(やぐら) ,汉字也可以写作「矢仓」,就功用上就是平时武器库、战前瞭望台、战时弓箭塔,但是「橹」的型式有很多种,而且并非都是「塔」的型态,有些是一排长长的房子,所以说,日本的「橹」这种军事建筑,也只好叫「橹」了,因为叫它「箭塔」也不对,它常常也不是塔。由于城池的角落常常是防御的弱点、敌人进攻的目标,东南隅橹就是二条城东南角的防御工事。

唐门与二之丸御殿

  唐门是二之丸御殿的正门,极尽华丽之能事,门上有像征长寿的「松竹梅中的鹤」与像征守护圣域的「唐狮子」等等。

二条城
(唐门。)

  二之丸御殿是一座长长的建筑,里面分成好几个房间,每个房间各有不同的用途,有些用于办公,有些用于会客,根据来客的身份也会在不同的房间中会面,其中有一处叫「苏铁之间」,在那里可以看到许多铁树,参观时我还在想这种地方为什么会有这种随处可见的植物,后来想想,铁树在十八世纪时的日本应该是外来种,算是一种「珍奇植物」,想想现今国与国之间农产品检疫之严格,古代这种随便的引进外来种,大概造成了不少生态浩劫吧...

二条城
(唐门上竹旳雕饰。)

二条城
(二之丸御殿。)

  二之丸御殿中的走廊的地板在行走时会有叮叮之声,号称是「黄莺般的叫声」,这是因为走廊地板的下面,支撑处的横木打入了一些锔子,当地板震动时钉子互相碰撞时发出的声音,几乎找到的所有中文资料都指出这种设计是为了「通知有人入侵」。不过中文导览手册中却说「行走时发出声音常被误解为是为了通知有人入侵。」但日文手册中则没有这一句,所以多种说法让我略有困惑,就我自己的看法来说,我认为这个设计应该纯粹是建筑师「雅致」的巧思,因为就我所知日本的走廊地板之所以大部份都以木结构垫高使下方有空间的原因,除了一些通风之类的原因之外,有一个原因是,这种设计会让人走在上面很难不让「咚咚」的声音因共鸣而放大,以此来达到防盗效果,二之丸御殿的走廊已经是这种结构了,若是为了防盗,实在不需要再钉上锔子,多此一举。

二条城
(日式古建筑常见的走廊结构。)

  二之丸御殿中有许多狩野派的障壁画,部份作品是复制品,真品另外收藏在二条城的展览收藏馆,由于内部不能拍照,有兴趣的人的可看看由官方制作的二之丸御殿全景摄影

本丸御殿、本丸庭园与二之丸庭园

二条城
(二之丸庭园一角。)

  最初的本丸御殿在公元 1788 年的京都大火中烧掉了,现在看到的本丸御殿是公元 1893 年从京都御所东北方的桂宫御殿移建过来的,基本上和最初德川家所建的本丸御殿没有关系,不过仍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宫家住宅遗构。本丸庭园则在明治天皇行幸时被重建过。二之丸庭园则是一座书院风格的庭园,中央设置蓬莱岛,左右则配置鹤龟岛,这座庭园在公元 1626 年在前述爱面子的后水尾天皇来时也进行过改造,因此他不但改了人家东大手门,也改了庭院。

二条城
(二之丸庭园一角。)

  基本上二条城四季也会有各种不同的植物与庭园景色,官方特别制作了空拍影片片尾拍出四季之美,实在不是我这种只有相机又只能去一次的观光客能拍出来的水准。

一些感想

  在游戏里攻克无数次的二条城,原本想象是一座帅气的军事建筑,结果进去一逛,却是尽是达官贵人的庭园造景,其实是有点失落的,若是中古军事迷冲着它是座「城堡」而去的话,恐怕要做好心里准备,不过游历其中,还是能够感受到很不错的时代感就是了。

二条城
(影片尾声时所放的插画,画的是东大手门。可以在 作品集-攻城啰中看到大图。)

  幸亏我们先前有舍弃一个景点,得以完整的逛完二条城,而不会因为五点闭园而被迫提早离开,我们在三点半左右离开二条城,往今天的最后一站—岚山渡月桥。

回 日本旅行 分类

标签: 历史
同分类上一篇: [ 影音 ] 日本旅行(6)-京都-南禅寺与水道桥
同分类下一篇: [ 影音 ] 日本旅行(8)-京都-岚山渡月桥与野宫神社
延伸阅读:
2018-01-25  [ 影音 ] 日本旅行(3)-奈良-东大寺与众神佛
2019-01-17  「攻城啰」作品的绘制过程与思维



日本旅行 / 人气(978) / 响应(0)


Copyright ©  Enabling Clause 2014~2024 奮鬥的繪畫之路 Struggling for the Road of Painting     管理者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