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行(7) 京都 華麗的宮殿—二條城
VIDEO
在我們離開南禪寺後,搭乘地鐵來到了二條城前站,下車之後,在車站內就可以看到許多與二條城附近出土的相關的文物。
(在二條城前站內的考古文物展示櫃。)
一出車站,遠遠就能夠看到二條城,不知是否因為市中心地價比較高,吋土吋金都必須有效利用,四週現代建築與馬路幾乎是完全緊貼著二條城,彷彿在與二條城爭地一般,柏油路、汽車、高樓大廈之中,緊夾著一座古典建築,不禁讓我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好像有人開了傳送陣,將二條城勉強傳送過來,硬是擠進市中心的感覺。
(二條城前站內竹旳二條城簡介。)
根據導覽手冊,二條城是在慶長 8 年(西元1603年)完工,等等......1603年?!那我在歷代《信長的野望》中看到的二條城是怎麼回事?遊戲開始的最早年代常常落在西元 1540 年左右啊!而且信長死於西元 1582 年,再怎麼算都是在西元 1603 年以前啊,那我無數次圍城攻克的二條城究竟是什麼東西,依地理位置來看也是在差不多的位置,都是位於琵琶湖的西南方啊!為了看電動裡的二條城長什麼樣子而選定了這裡,難到其實將要看到完全沒有關聯的東西嗎?!
廣義的二條城
就如同先前介紹的許多寺院神社常常都會有所謂的「前身」,經過歷史的發展然後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二條城也是一樣。
歷史上有多次二條城相關的記載,最早所指的「二條城」,是永禄 8 年(西元1565年)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輝為了加強自身居所的防禦,而展開了「二條御所武衛陣」的建設,但是建設在成形之前,就發生了「永禄之變」,足利義輝被殺,這項工程後來便不了了之。
(二條城的門面,東大手門。)
基本上足利義輝的「二條城」和後來的二條城沒有延續性,地點和建築內容都沒有直接的關係。
到了永禄 11 年(西元 1568 年)此時將軍已是第十五代的足利義昭,他為了尋求軍事力量而與職田信長同盟,之後信長成功的幫義昭擊敗了三好三人眾,雖然戰爭獲勝,但信長認為應該要有更好的防禦工事,於是決定為義昭建城,其地點便選在前述的武衛陣的附近。
(二條城的石牆。)
然而信長和義昭的關係因為各種政治利益而漸漸惡化,隨著「信長包圍網」戰略的展開,天正元年(西元 1573 年)三月,義昭在二條城向信長舉兵,接著信長包圍了二條城,擊敗了義昭,也讓室町幕府實質上畫下了句點,戰後信長下令拆除二條城,並將二條城拆除後的部份可用資材用於建設安土城。
天正 4 年(西元 1576 年)信長待在京都的時候,住在妙覺寺,這個地方可以向東眺望二條家的「二條邸」,這個地方在當時是常常做為畫作主題的有名建築,信長看了很喜歡,結果二條家的人就告訴信長說,他們打算搬到報恩寺附近的新房子住,二條邸就沒人住了,不如就送給信長吧,信長就很爽快的收下了人家的房子,真的是滿爽的,看到人家的房子說喜歡,人家就跑來送給他。
(本丸庭園一角。)
之後信長命令村井貞勝將之改修,稱為「二條御新造」,其後信長不時會住在這裡,接著在天正 7 年(西元 1579 年)時,將這間房子送給了皇太子誠仁親王,之後此處便被稱為「二條新御所」,但僅僅三年之後,天正 10 年(西元 1582 年)發生了「本能寺之變」,信長去世,爾後的系列戰役中,這個地方又燒掉了。雖然「二條新御所」也有「二條」,不過有部份的考古證據推測,其地點可能與前述義昭的二條城不在同一處。
(釣鐘,主要在發生災害或敵人來襲時通知城內。)
隨著信長去世,豐臣家與德川家開始系列的政治角力,德川家康為了守備京都,在上洛時的住所處擴充防禦工事,漸漸形成城池的規模,成為近代所稱的「二條離宮」。
說了那麼多,但我們現在要參觀的,是江戶時代又多次增建改修後演變而來的「原離宮二條城」(抱頭),現今所稱的「二條城」,一般指的就是西元 1603 年完工的這座城。
(二條城的內護城河。)
對,嚴格的說,現在看到的這個「二條城」,和我圍城無數次,攻克無數次的那座「二條城」沒有關係(崩潰),所以其實我看到時是有點麼一點小失望的,因為老實說它並不是那麼典型的「軍事建築」,一如它的別名「二條御所」、「二條離宮」,它比較像是加強防禦工事的貴族住居,而不像一座軍事設施。
二條城與德川家康
戰國時代,據說日本全境林立了超過三千座大大小小的城堡,一直到 西元 1615 年,大坂夏之陣後,德川幕府取得了絕對的權力,頒佈了「一國一城令」,城堡的數量一口氣減少到 170 座左右,到了明治 6 年(西元 1873 年),隨著武士階級的沒落,明治新政府進一步的頒佈了「廢城令」,到了明治 8 年左右,約三分之二的當時尚存的城池遭到拆毀。隨後爆發的太平洋戰爭又再次減少了僅剩不多的城堡。
而二條城便是碩果僅存的其中一座城,城池的佈局結構為「輪郭式」,即以主城為中心,向外一圈又一圈的佈置防禦區域劃的型式,是建設在平原的「平城」,總佔地面積為275000平方公尺 ,以城池規模來說並不是特別大,如前所述,我覺得這實在不像典型的軍事建築,不禁讓我覺得這樣的城堡防禦效果真的可靠嗎?
(內護城河。)
(由二條城天守遺址上眺望的景色。)
其實德川家康的家臣也有相同的疑問,但德川家康回答說「只要一兩天,週邊的援軍就能到達了。」「萬一這座城落入敵人之手,它卻是座堅固的城,要奪回來不就變得很難了嗎?」可以看出家康一開始就沒打算認真的建設一座難攻不落的城池,不擅長作戰的家康,似乎非常了解「戰爭」其實是「政治」的延續,即便戰術上未能取勝,只要能透過政治,在戰略上取勝即可,所以即便家康並不像信長那樣是常勝將軍,最終卻是由他為日本帶來和平,而或許正因為他不擅長打仗,於是討厭打仗,進一步的就想降低軍備減少城堡,出了事大家就來「好好談」,不禁也讓我想起古羅馬的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也是個很不會打仗的傢伙,而他結束羅馬內戰後掌權的第一件事也是削減軍備,與家康一樣,他也為古羅馬開啟了其後百年的盛世。
(本丸區域的建築。)
或許家康內心也認為接下來的時代都不該再有大規模的戰事了,那又何必保有那麼多的軍事設施呢?而他的想法也頗接近後來情況,自西元 1606 年 二條城的天守也興建完成後的數百年裡,二條城雖然多次受損,但都不是因為戰爭的原故,先是西元 1750 年雷擊燒掉了天守,之後又在西元 1788 年一月的市中心大火中燒掉了本丸御殿,接著是西元 1860 年的京都地震,震毀了大量的城櫓、御殿。而明明可以說是城保防禦中心的天守,在燒掉之後也未再重建,除了近代戰爭與火藥的發展,城堡的防禦優勢大不如前之外,想來也是因為沒有守城防禦的必要了。
江戶時代的二條城與德川家光
慶長 19 年(西元 1614 年)大坂冬之陣戰役爆發,德川陣營以二條城為本陣,次年,元和元年(西元 1615 年)大坂之役結束,日本正式告別了戰國時期,進入和平的時代,元和 6 年(西元 1620 年)二條城迎來當時的日本天皇,後水尾天皇,元和 9 年(西元 1623 年)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上任。
(二之丸御殿的正門,唐門。)
隨著和平時代的來臨,新的將軍以及天皇的入住,二條城也漸漸擴建改修至今日的規模,現在看到的二條城規模,大致上與西元 1623 年差不多。
(二條城的石牆。)
在德川家康去世後,德川秀忠接下了第二代將軍之位,之後又傳給了德川家光,而自己成為「大御所」,與家光兩人共同治理天下,不過實質上的政權與軍權大部份還是掌握在大御所手上,直到寬永 9 年(西元 1632 年)秀忠去世,才結束雙頭政治的型態,由家光一人當政。
(二之丸庭園一角。)
此後家光開始實行了一系列的強權政策,包括強化自身軍權、為獨佔港口利益而限制外國貿易、驅逐傳教士等等連串的鎖國政策。
(本丸庭園一角。)
(北大手門。)
寬永 4 年(西元 1627 年)發生了「紫衣事件」,紫衣是日本古代僧尼穿的法衣或袈裟,當時朝廷想要辦法會活動,因為辦活動既可花錢也可拿錢,後水尾天皇自己就去辦活動了,結果幕府覺得很不受尊重,就很不爽,寬永 6 年(西元 1627 年),德川家光就派了他的乳母春日局去面見後水尾天皇,不過春日局無官無位,就頭銜上來說就是個普通平民,天皇覺得竟然派個平民來見自己,面子掛不住。總之就是各種面子與利益之爭,朝廷與幕府的關係整個將到冰點。
(本丸區域內的米倉,雖然叫米倉,但也會儲存糧食以外的東西,像是武器之類的。)
不過,在當時,朝廷仍然還是有無可忽視的「權威」,加上朝廷為了制衡幕府而發展出的「院政」體制,使得幕府若未能獲得「院政」承認,做起事來還是很多不方便,於是家光便在寬永 11 年(西元 1634 年)帶著三十萬大軍開進二條城,和朝廷「修復」關係,並取得院政的承認。
(北中仕切門,分隔本丸與二之丸之間石牆的大門,當二之丸被攻破時,可以退守本丸。)
經常因為朝廷或幕府而成為歷史中心的二條城,在這次事件之後的 230 年裡,未再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之中,其間二條城經歷了各種災害而任其損毀,少有重建修復。
近代的二條城
(本丸庭園一角。)
二條城重返歷史舞台,一直要到文久 2 年(西元 1862 年),當時為了德川幕府的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上洛,全面修復了二之丸御殿,並且開始興建本丸的假御殿。
慶應 2 年(西元 1866 年)決定由德川慶喜擔任第十五代將軍,不過慶喜一開始拒絕了這個職務,後來經過大家的勸說,才勉強就任,雖然後世也有人認為他是以退為進,但以當時的時代局勢,不久前才有「黑船來航」等等西方外患,內有武士階級的矛盾,時代變化非常劇烈,我覺得將軍實在不是一個爽缺。
(二之丸御殿的正門,唐門。)
慶應 3 年(西元 1867 年)慶喜將自身住處由若狹小濱藩邸移到二條城,並在同年十月「大政奉還」即辭去將軍位,並把政權完全歸還給朝廷,當時的明治天皇也順勢頒佈《王政復古令》,廢除幕府 ,此後慶喜的引退,從此不問政治,專搞藝術,據說特愛攝影,但技術似乎不受親睞,多次投稿雜誌都未被選用,只能說他生錯時代,若是生在現在,光是「前將軍」拍的照片,這種噱頭,就足以讓他大紅大紫了吧,照片拍得好不好根本不重要。他是德川幕府的最後一位將軍,也是最長壽的一位將軍,我覺得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可以說是能看清局勢,於是生存了下來。
(二條城內的塀重門。)
明治 17 年(西元 1884 年)七月,二條城改為由宮內省管理,並更名為「二條離宮」。二次大戰後,應連合國最高司令部的要求,二之丸的北側曾一度變成網球場,直到昭和 40 年(西元 1965 年)才又改建為庭園。西元 1994 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平城 18 年(西元 2006 年)被選為日本一百名城的第 53 號。
天守
(二條城的天守遺址。)
二條城的天守前面說過,雖然在西元 1606 年建成,但在西元 1750 年雷擊燒掉之後就未在重建,所以現在只有一片空地遺址,我當時站上去還對朋友說,這天守也太矮了,站在這裡竟然看不到外圍的護城河。事實上原本的天守是五層,高達四十公尺,想必站在上面四週戰況可以一覽無遺,不過現今的二條城基本上是座沒打過仗的城就是了,之後會介紹的姬路城就是真的軍事建築,天守也完整的保存了,站在上面就真的視野好,雖然窗洞很小就是了。
東大手門
(東大手門。)
「大手門」其實是日文漢字直接延用成中文,就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正門」,也就是城池的門面,一般都會有較多的裝飾。東大手門原本是二層結構的「櫓門」,但後來在寬永 3 年(西元 1626 年)左右,因為後水尾天皇(就是前面提過和德川家光爭面子吵架的那一位)來訪,覺得有二層的話,對天皇「俯視」大不敬,於是才改建成現在只有一層的型式。只能說達官貴人的面子真的是很麻煩,好險二條城本來就沒有特別打算用來打仗,否則這一改修,其實弱化了正門的防禦能力,雖然這說不定也是天皇的算盤(我亂猜的),現在的東大手門大約是在寬文 2 年(西元 1662 年)左右改建的。
東南隅櫓
(東南隅櫓。)
「櫓」這個名稱也是直接漢字延用成中文,雖是專有名詞,但初看真的搞不清楚什麼櫓不櫓的,在中文裡「櫓」指的是船尾的滑水工具,所以看到導覽介紹時根本就看不懂。日文的「櫓」念作(やぐら) ,漢字也可以寫作「矢倉」,就功用上就是平時武器庫、戰前瞭望台、戰時弓箭塔,但是「櫓」的型式有很多種,而且並非都是「塔」的型態,有些是一排長長的房子,所以說,日本的「櫓」這種軍事建築,也只好叫「櫓」了,因為叫它「箭塔」也不對,它常常也不是塔。由於城池的角落常常是防禦的弱點、敵人進攻的目標,東南隅櫓就是二條城東南角的防禦工事。
唐門與二之丸御殿
唐門是二之丸御殿的正門,極盡華麗之能事,門上有像徵長壽的「松竹梅中的鶴」與像徵守護聖域的「唐獅子」等等。
(唐門。)
二之丸御殿是一座長長的建築,裡面分成好幾個房間,每個房間各有不同的用途,有些用於辦公,有些用於會客,根據來客的身份也會在不同的房間中會面,其中有一處叫「蘇鐵之間」,在那裡可以看到許多鐵樹,參觀時我還在想這種地方為什麼會有這種隨處可見的植物,後來想想,鐵樹在十八世紀時的日本應該是外來種,算是一種「珍奇植物」,想想現今國與國之間農產品檢疫之嚴格,古代這種隨便的引進外來種,大概造成了不少生態浩劫吧...
(唐門上竹旳雕飾。)
(二之丸御殿。)
二之丸御殿中的走廊的地板在行走時會有叮叮之聲,號稱是「黃鶯般的叫聲」,這是因為走廊地板的下面,支撐處的橫木打入了一些鋦子,當地板震動時釘子互相碰撞時發出的聲音,幾乎找到的所有中文資料都指出這種設計是為了「通知有人入侵」。不過中文導覽手冊中卻說「行走時發出聲音常被誤解為是為了通知有人入侵。」但日文手冊中則沒有這一句,所以多種說法讓我略有困惑,就我自己的看法來說,我認為這個設計應該純粹是建築師「雅緻」的巧思,因為就我所知日本的走廊地板之所以大部份都以木結構墊高使下方有空間的原因,除了一些通風之類的原因之外,有一個原因是,這種設計會讓人走在上面很難不讓「咚咚」的聲音因共鳴而放大,以此來達到防盜效果,二之丸御殿的走廊已經是這種結構了,若是為了防盜,實在不需要再釘上鋦子,多此一舉。
(日式古建築常見的走廊結構。)
二之丸御殿中有許多狩野派的障壁畫,部份作品是複製品,真品另外收藏在二條城的展覽收藏館,由於內部不能拍照,有興趣的人的可看看由官方製作的
二之丸御殿全景攝影 。
本丸御殿、本丸庭園與二之丸庭園
(二之丸庭園一角。)
最初的本丸御殿在西元 1788 年的京都大火中燒掉了,現在看到的本丸御殿是西元 1893 年從京都御所東北方的桂宮御殿移建過來的,基本上和最初德川家所建的本丸御殿沒有關係,不過仍是現存為數不多的宮家住宅遺構。本丸庭園則在明治天皇行幸時被重建過。二之丸庭園則是一座書院風格的庭園,中央設置蓬萊島,左右則配置鶴龜島,這座庭園在西元 1626 年在前述愛面子的後水尾天皇來時也進行過改造,因此他不但改了人家東大手門,也改了庭院。
(二之丸庭園一角。)
基本上二條城四季也會有各種不同的植物與庭園景色,官方特別製作了
空拍影片 片尾拍出四季之美,實在不是我這種只有相機又只能去一次的觀光客能拍出來的水準。
一些感想
在遊戲裡攻克無數次的二條城,原本想像是一座帥氣的軍事建築,結果進去一逛,卻是盡是達官貴人的庭園造景,其實是有點失落的,若是中古軍事迷衝著它是座「城堡」而去的話,恐怕要做好心裡準備,不過遊歷其中,還是能夠感受到很不錯的時代感就是了。
(影片尾聲時所放的插畫,畫的是東大手門。可以在
作品集-攻城囉 中看到大圖。)
幸虧我們先前有捨棄一個景點,得以完整的逛完二條城,而不會因為五點閉園而被迫提早離開,我們在三點半左右離開二條城,往今天的最後一站—嵐山渡月橋。
Go to Japan travel Labels
Tags:
History
Same classification Previous:
[ video ] 日本旅行(6)-京都-南禪寺與水道橋
Same classification Next:
[ video ] 日本旅行(8)-京都-嵐山渡月橋與野宮神社
More on this story:
2019-01-17 「攻城囉」作品的繪製過程與思維
2018-01-25 [ video ] 日本旅行(3)-奈良-東大寺與眾神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