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誤人子弟,看完漫畫也看完說明啊!
帕夫洛夫的狗是著名的古典制約實驗。
古典制約用較標準的說法是:「利用非制約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所引起的非制約反應(unconditioned response,UCR)與一個中性刺激物 (neutral stimulus,CS)互相聯結,重覆的在進行UCS前,先投入CS,經過訓練學習之後,就算沒有投入UCS只投入CS,也可以產生UCR,只投入CS所產生的預期反應,此時則稱為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CR)」
我想標準的說法大概不太容易看懂,
至少我第一次在書上看到這種描述時一頭霧水,
簡單的說,
原本實際上造成布魯妮塔流口水(UCR)的原因是食物(UCS),
但由於每次布魯妮塔吃東西前都會聽到鈴聲(CS),
於是她便把鈴聲(CS)和食物(UCS)(自覺或不自覺的)聯想在一起,
令鈴聲(CS)等於食物(UCS),於是光是鈴聲(CS)就造成了她流口水(CR)的結果。
漫畫中的第四格陳鳳霞雖然用鈴聲引起了布魯妮塔的口水,
但卻沒有隨之而來的食物,這是一種削弱(extinction),
這樣的動作多次進行之後,就可以去除制約效果,
鈴聲便不再能引起流口水的反應。
帕夫洛夫對狗的實驗與漫畫差不多,只是布魯妮塔取代了狗的地位...
如果對制約理論應用有進一步興趣的話,
也可以看一下學術淺談中的
賽局理論與制約學習理論-違規停車是怎麼學會的?
Same series Previous:
[ Comic ] 習慣
Same series Next:
[ Comic ] 圖書館
More on this story:
2016-11-24 [ Comic ] 獲得好感的方法
2015-05-07 賽局理論與制約學習理論-違規停車是怎麼學會的?
2017-12-21 [ Comic ] 正面思考
2017-04-03 [ Comic ] 王國紀元-指定傳送